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ms > 中新网四川

钻塔之下:30年的石油三兄弟情深意切
2024年09月04日 11:0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4日电  题:钻塔之下:30年的石油三兄弟情深意切

  作者 任柯霓 丁小明 文燕军

  8月的塔克拉玛干大漠,白天的气温已经39℃。夕阳西下,黄沙依然滚烫。

  对在塔里木盆地富源区块进行钻井作业的中国石油川庆钻探70552队支部书记王健来说,这一切即将变成珍贵的回忆:还有5个月,他就要退休了,这是他在井场度过的最后一个夏天。

  提到退休,王健最舍不得的是在一起工作的钻井队员们,“这些年比起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和队上兄弟们在一口锅里吃饭的时间要多很多。”

王健(右)、阿不力克木(左)和张齐福(中)在井场。任柯霓 摄
王健(右)、阿不力克木(左)和张齐福(中)在井场。任柯霓 摄

  石油钻井队,几乎是男人的世界。上班在井场、下班在野营房,在远离都市喧嚣、相对单调封闭的集体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几十号人,就这样长期工作生活在一起。

  王健所在的70552队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支民族战队,46人的队伍分别来自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藏族、锡伯族等多个民族。旷野孤独的大漠深处,兀然高耸的井架犹如钢铁巨人般粗犷、坚毅、威武,年复一年,朴实、真挚、细腻的情谊就在这井架之下滋生、生长……

  从1989年参加工作算起,王健35年没离开过70552队。同样没有离开过这个队的还有张齐福和阿不力克木·提里瓦地,他俩于1995年同时入队参加工作,目前都是队里的大班司钻。凑在一起时,三人也会调侃,“队里的井架换了三座,队号也换了四次,但我们三个人却一直在一起。”

在塔里木盆地富源区块进行钻井作业的川庆钻探70552队。丁小明 摄
在塔里木盆地富源区块进行钻井作业的川庆钻探70552队。丁小明 摄

  王健籍贯四川巴中,12岁时随父母从原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中矿区援疆,自此扎根新疆,但他乡音未改,四川人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特质在他身上尤其突出。

  张齐福籍贯甘肃武威,西北汉子沉默含蓄又内敛,做的永远比说的更多。三人中岁数最小的是阿不力克木,他家就在新疆库车,言谈举止中尽显维吾尔族人民的憨厚、淳朴与善良。

  尽管民族不一样,性格也各不相同,但是三人在近30年的相处中,始终愉快而温馨,对张齐福和阿不力克木而言,王健亲如兄长,值得信赖。

  钻井人的生活似乎总是重复的。但这一次,一直在塔里木盆地里转来转去、钻油钻气的王健,马上就要抵达职业生涯的终点。对过去,有不舍,对未来,他也充满希冀:“就算退休了,希望能和张齐福、阿不力克木在库尔勒的家里多聚聚。希望下次回成都看父母时,能带上阿不力克木一起……”

  对阿不力克木来说,张齐福除了是“亚克西阿达西”(维吾尔族语音译,意为最好的朋友),还是自己的老师。阿不力克木在学校读书时,没有机会系统学习汉语,到队上工作后与大家交流都存在障碍。同时入队的张齐福就利用空闲时间教他汉语,俩人之间的教与学一直持续着。

三兄弟在一线并肩作战。文燕军 摄
三兄弟在一线并肩作战。文燕军 摄

  尽管阿不力克木已经能讲一口较为流利的汉语,但在读写上仍有一些困难,所以只要有空,阿不力克木还是会跟着张齐福练习认字、写字。

  在今年古尔邦节当天,70552队特意为在岗的员工准备了篝火晚会,大家共同庆祝。伴着明快的音乐,性格开朗的王健首先站了出来,和阿不力克木以及另外两名维吾尔族兄弟一起跳舞,内敛的张齐福一如既往微笑地坐在一旁,跟着打拍子。

  月色皎洁、胡杨木火,不远处还有照亮大漠的钻塔之光,一切都恰到好处,美好在此时愈加圆满。

  漫天的大雪、戈壁的风沙、头顶的星光以及火红的工装,见证着这些铮铮铁汉对家国的无悔付出,还有他们因钻井而结下的深厚情谊。(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