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4日电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为事业奋斗终生。”南部县民兵机场抢修抢建连连长、南部县交通局干部刘彬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本厚厚的工作日记,扉页上写着这样的座右铭。
刘彬于1999年参军入伍,曾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2015年转业回到南部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坚守初心,奋斗不止。3068篇日记里,他用笔细细镌刻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我必须去”,危急关头尽显担当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刘彬在训练中负伤,导致他行动困难。养伤期间,刘彬所在连队接到抗震救灾的预先号令。他听闻部队将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心急如焚,不顾伤病多次向连队领导申请前往。
“看到满目疮痍,哪还感觉得到腿痛。”刘彬回忆。5月18日凌晨,连队接到赴大梁子山引水洞架设绳梯任务,这条绳梯将成为小木岭近千名受困矿工和林木工人的生命通道。可近乎垂直的70米绝壁和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任务艰巨。
关键时刻,刘彬率先申请,向绝壁发起挑战。刘彬忍着腿伤剧痛,独自一人爬上引水洞,并引导和协助突击队5名战友攀上绝壁,架好“生命之梯”。
“让我继续留在这里。”“我能行,还能坚持。”小木岭三天两夜的高强度营救任务,让战友们很担心刘彬会累垮,建议他休息。刘彬婉拒大家的好意,坚决要和战友们一起行动。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指导员发现了刘彬放在枕边的日记,12日的日记扉页上写着:“晚上连队紧急集合,说是要去救灾,我恨不得马上飞到四川,只要能援救父老乡亲,哪怕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我必须去!”
救灾任务结束后,刘彬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退役后,平凡岗位一样出彩
刘彬从部队转业回到南部县工作,军旅生涯中锤炼出的坚毅品格和优良作风,是他在新的工作岗位砥砺前行的“精神密码”。
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刘彬兢兢业业,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还主动向县人武部申请加入民兵队伍。刘彬成为南部县民兵应急连的一员。此后七年间,大大小小的应急救援活动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出色的工作让刘彬赢得肯定,在南部县民兵整组点验大会上,他被任命为县民兵机场抢修抢建连任连长。虽然服役时是空降军,但刘彬对机场抢修维护没有任何经验,接到任命时,他向上级立下军令状:“再大的困难也要上,保证在两个月内形成战斗力”。
“头雁勤,‘春风一夜到衡阳’;头雁懒,‘万里寒云雁阵迟’。”刘彬在日记里表下决心。
为更好完成工作,刘彬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针对训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改变训练方法和策略,创新出多种训练方式。短短两月,南部县民兵机场抢修抢建连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刘彬同志是一只出色的‘头雁’。”上级领导在检查验收时,看到南部县民兵机场抢修抢建连在短时间形成的战斗力,连连称赞。
2017年,刘彬申请加入“国防教育讲师团”,积极投身国防教育工作。“我是个嘴笨的人,起初上台宣讲,嘴都打结。”对宣讲毫无经验的刘彬,下定决心锻炼自己的口才,家人、朋友、同事都是他练习的对象。
为了让课堂更具吸引力,他制作精美课件,让抽象的国防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此外,他还组织模拟军事演练、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参与者感受国防魅力。“有一次,两名小学生向我敬礼,我非常感动。”刘彬回忆,眼眶湿润。
“榜样的力量终会使薪火相传。”日记里,刘彬用笔写下这句话,立志在国防教育事业上永远不忘初心,继续发挥光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