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3日电 (记者 刘忠俊)7月3日,成都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联合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车主警惕“汽车统筹险”消费陷阱,识破“假保险”真面目,选择正规渠道投保。
“汽车统筹险”骗局频发 消费者权益受损
近期,“汽车统筹险”诈骗事件不断涌现。部分消费者接到自称“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被推销所谓的“汽车统筹险”。在对方的误导下,消费者误将其当作正规汽车商业保险购买。事后才发现,该“统筹险”实为“汽车统筹服务”,销售公司多为无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的汽车服务公司或信息技术公司。当消费者察觉受骗要求退款时,往往遭遇拒绝拖延,甚至被要求扣除高额手续费。
真假保险差异显著 风险暗藏其中
?车辆统筹公司与正规保险公司存在本质区别。我国《保险法》明确规定,设立保险公司需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而销售车辆统筹业务的公司注册无需此类审批,未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缺乏专业监管。此前,某“XX汽车服务公司”打着“高赔付、低费率”旗号销售统筹险,吸引众多车主投保。但当车主遭遇重大交通事故申请大额理赔时,该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无法兑现承诺,致使车主权益严重受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规车险由持牌保险公司承保,受《保险法》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严格监管,理赔有法定保障。
“车辆统筹”“车辆互助”合同并非正规保险合同,不受《保险法》保护。从司法判例来看,此类合同纠纷无法适用《保险法》解决赔偿问题。例如,曾有车主购买统筹险后发生事故,统筹公司以各种理由拖延赔付,车主起诉至法院,最终因合同性质问题仅获部分赔偿。此外,车辆统筹公司专业服务与理赔能力薄弱,重大案件赔付能力不足,一旦出现危机,极易“跑路”。而且,购买车辆统筹的车辆,后续投保商业车险无法享受连续投保及无赔款优惠。
多方给出防范建议 筑牢安全防线
对此,相关部门给出全面的防范建议。消费者购买车险时,需严格核验销售机构资质,确认对方是否具备保险业务经营许可证,警惕“XX汽车服务公司”“XX统筹互助平台”等非保险机构的诱导宣传;仔细查看合同内容,若出现“安全统筹”“责任互助”等非保险术语,务必提高警惕。正规保单会注明保险公司名称、备案条款及监管投诉电话,消费者可通过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官网和公众号查询合法保险公司目录清单,利用“金事通”APP查询车险保单信息,或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热线咨询确认;对于新能源车辆,还可通过“车险好投保”公众号及网站进行投保,确保投保渠道正规。
不幸误购及时维权 法律途径保障权益
若不幸误购“假保险”,消费者应立即联系统筹公司要求解除合同并退款,同时尽快补购正规车险。要妥善保存宣传资料、合同、付款凭证等消费凭据,若协商退款无果,可拨打12345、12378、12315等热线电话投诉举报;若涉嫌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车险投保关乎车主切身利益,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广大车主需擦亮双眼,牢记消费警示要点,切勿因贪图小利而遭受重大损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