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30日电(王爵)“没想到申请提交后没几天,救助款就到账了,大大减轻了家里的看病负担!”说起成都市郫都区社会救助专项基金,受益群众张某满是感激。近日,张某家人遭遇重病,在2万元政策救助之外,又获得5万元基金救助,解了燃眉之急。这一暖心场景,正是成都市郫都区创新社会救助模式、构建民生服务新格局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成都市郫都区在做实民生兜底保障基础上,聚焦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打破“信息孤岛”,搭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互通机制,成立区、镇(街道)两级社会救助专项基金,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实现救助需求与帮扶资源的精准匹配。

据介绍,在基金建设与运行中,郫都区走出了特色路径。一方面,推动“慈善+救助”深度融合,由郫都区慈善会牵头,成立区级关救助关爱帮扶基金和10个镇(街道)救助专项基金,共募集资金777.54万元,困难群众可按属地原则申请救助,经关爱援助站摸底、基金理事会审核后,由该区慈善会快速发放,流程简化高效;如在镇(街道)救助后仍有困难可申请级关救助关爱帮扶基金再次救助。另一方面,打造特色救助品牌,各镇(街道)结合实际推出个性化服务——郫都区友爱镇为特殊困难群体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去年该镇独居老人李某突发心脏病,医保报销后剩余1.2万元费用,通过补充医保及基金补贴,最终个人仅支付800余元;德源街道在夏季高温时,为环卫工、低保户等群体送上含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的防暑药包,去年共发放1000余套;唐昌镇为23户困难家庭修缮漏雨屋顶、更换老化电路,让村民王某家“下雨天不用再搬着锅碗瓢盆接雨”;安靖街道组织30余名困境儿童开展研学旅行,走进科技馆、博物馆,还为辖区120名困难学生发放含文具、书籍的助学包,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为保障基金长效运行,郫都区不仅成立由爱心人士组成的理事会,制定《社会救助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定期公开账目、邀请捐赠者监督,还通过主题活动号召社会力量持续注资,团结街道、唐昌镇等已开展二次、三次募集,为救助工作注入持久动力。
据悉,如今,郫都社会救助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区已使用专项基金436.18万元,救助个人335人、项目113个,惠及6031人次。“组合拳”式帮扶让救助力量显著增强,从现金救助到物资、服务救助,从个案帮扶到项目化救助,“困境娃学习空间打造”项目为50余名困难家庭孩子打造专属学习角,12岁的小宇此前在昏暗灯光下写作业,如今拥有了护眼台灯、实木书桌和全套教辅资料,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更有不少像周某这样的受益群众,在生活稳定后参与志愿活动、义卖手工艺品助力基金募集。截至目前,4000余家企业、2万余名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形成了“人人献爱心、处处有温暖”的和谐氛围。
据郫都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郫都区将持续优化社会救助专项基金运行机制,让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为更多困难群众托起幸福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