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四川在线

解读部省协议①丨人社部与四川重庆两地政府签协议,川渝1.15亿常住人口有啥好处?
2021年08月19日 09:34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内容摘要:人社部与四川省政府、重庆市政府共同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战略合作协议》。

  四川在线记者 刘春华

  近日,为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在人社领域落地落实,人社部与四川省政府、重庆市政府共同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战略合作协议》。

  资料图 省人社厅供图

  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有哪些方面可获得人社部重点支持?这些支持又将如何影响到川渝两地1.15亿常住人口?老百姓在就业、社保等多个方面的获得感,将会有哪些变化?

  “部、省、市三方战略协议实施,将有力促进产业人口高效聚集,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8月18日,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告诉四川在线记者,根据战略协议,未来人社部、四川省、重庆市三方在六个方面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包括: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建立普惠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人力资源高效配置、打造技能巴蜀高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及提升便捷公共服务能力。随着协议的落地实施,川渝两地老百姓在就业、社保等方面的获得感,将更加具体而实在。

  就业:逐步缩小川渝两地就业创业政策差异

  目前,川渝常住人口达到1.15亿,劳动力资源达到6700万,农民工规模超过3300万。面对川渝两地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健全有利于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

  2020年,四川、重庆两地人社部门开启合作之门,在促进高质量就业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探索。如:推进实现两地招聘求职“一点通”,打造“川渝合作‘职’等你来”线上求职招聘专区等等。截至6月底,川渝两地共同举办网络招聘会24场,参与企业1万余家,提供岗位60余万个,线上办理人才档案业务17.6万次。

  未来,随着协议的实施落地,川渝两地将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根据协议,人社部将积极协调加大中央财政对川渝两地就业补助资金的支持力度。同时,支持川渝两地推进就业服务协同化、一体化发展,建立川渝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数据库,并指导两地开展新就业形态研究,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在人社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川渝两地将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数据互通共享,共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打破创业担保贷款户籍壁垒,共建川渝创业导师库和创业培训师资库,共享创业资源。此外,还将健全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川渝两地就业联动,逐步缩小川渝两地政策差异。

  社保: 逐步实现养保转移接续“网上办、加速办”

  未来川渝两地老百姓,将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人社公共服务。

  “过去,由于川渝两地数据不通,企业、群众办事需要来回跑路,往返跑、折返跑的现象存在,往往办一件事需要来回跑几趟。”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两地人社部门积极探索推进两地政务服务合作,持续落实公共服务合作,合力打造社保卡便民服务圈,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上述负责人举例说,今年以来,两地人社部门按照统一部署安排,上线了人社领域第一批川渝“跨省通办”事项24项,截至6月底,网上通办业务已累计达到9.6万件,日均办理近600件。此外,目前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图书馆“两地三馆”已实现使用社保卡通借通还。

  未来川渝两地群众办事将比现在更加高效便捷。根据协议,除人社部将指导川渝两地完善智能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和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信息化便民创新提升行动,推进“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外,还将按照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安排,支持川渝两地成立西部数据实验室,开展人社数据标准建立、统计分析、主动服务等内容研究。

  接下来,川渝两地人社部门将协同打造川渝两地人社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场景,促进两地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深度融合,逐步形成政府机构、企业、个人等多方信息共享生态圈。此外,在建立普惠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川渝两地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川渝两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网上办、加速办”。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