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四川在线

把粮食安全放在“三农”工作首要位置,今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释放哪些信号?
2022年03月15日 09:29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曹惠君

内容摘要:“落实粮安全党政同责”和“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尤为引人关注。

  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3月14日,中共四川省委正式对外发布会了今年一号文件《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 年“三农”重点工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本年度四川“三农”工作的“路线图”,《意见》提出了诸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年,《意见》首次将粮食安全放在了全省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并提出了具体的播种面积、产量等具体指标。实际上,这已是连续三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重点提及粮食安全问题。但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还是第一次。这到底传递出哪些信号?

  一、急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保障粮食安全领域,《意见》一口气提及六项。分别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落实国家大豆振兴计划、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纵观新世纪以来的前十八个省委一号文件,对于单项工作的用词之直白、措施之此密集,均为前所未有,彰显出非同寻常的急迫感。

  这是对当下和现实的回应。放眼世界,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粮食产销的供应链持续经受考验,急迫感背后是紧迫感。《意见》所提出的六项措施中,每一项都堪称直指要害。 其中,“落实粮安全党政同责”和“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尤为引人关注。

  前者,是对去年“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做法延续,继续把粮食稳产增产任务同时传导至党政一把手。后者,则是首次现身省委一号文件,是将保障粮食安全关口前移和“藏粮于地”的重要举措。

  谷非地不生,保护耕地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从去年开始,严防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已成为中央鲜明态度。在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措辞进一步严厉: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这也就不难理解,《意见》的态度为何如此鲜明。

  二、稳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四川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同时,四川也是粮食消费大省,不仅有8000多万常住人口吃饭,还是全国重要的饲料和酿酒基地。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格局中,四川的作用和责任不言而喻。

  责任和作用,体现在对今年两个目标的设置上。《意见》提出,今年四川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710亿斤以上。这已是自2020年起,四川连续三年给出具体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指标。

  面积稳、总量稳,两次出现的“稳”字,透露出鲜明的信号。

  相较于前年和去年,今年的目标任务,在种植面积稳定的前提下,对总产量设置了一个相对“保守”的目标。但这个“保守”背后的“稳”,并非无的放矢。

  对标中央要求,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一个具体举措是: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既是主产省也是消费大省的四川,稳必须贯彻始终。

  在四川历史上,全年粮食产量700亿斤有着特殊的含义。上世纪末,四川陆续迎来重庆直辖、退耕还林还草启动实施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从那时起,700亿斤是四川粮食产量的“天花板”,始终未能突破。2020年,四川的粮食产量再次登上700亿斤台阶,达705.4亿斤。至2021年,全省粮食产量已达716.4亿斤。

  那么,面积稳步增加,产量设置却没有明显上浮。这是为何?

  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是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充分考量。地形崎岖的四川,不少农田是“望天田”,属于“靠天吃饭”。特别是,占全省粮食产量八成以上的大春粮食生产,需要贯穿整个汛期,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极端天气发生频率明显提高等)面前,合理锚定目标,无疑是“料敌从宽”的态度。

  三、增

  在保障粮食安全举措中,“落实国家大豆振兴计划”格外引人关注。因为,这其中倾注着四川的心血,见证着四川的骄傲,更承载着四川的责任。

  大豆,中国对外依赖度最高的粮食作物,对外依存度超过90%,去年总进口量已超过一亿吨。作为大豆的发源地,本土大豆等待着“雄起”的契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推广一项大豆增产的新技术:全国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这项技术的发明者,正是四川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杨文钰团队。经过20多年的反复实验,这项技术实现了大豆和玉米兼收以及“1亩种出1.4亩”的效果。即,保证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前提下,实现增收一季大豆。

  这项技术的神奇,四川深有体会。1999年,四川每年大豆种植面积不到200万亩,2002年以前年产大豆量位居全国10名之后。而去年,四川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四、第三。根据中央的部署,今年,作为该项技术发源地的四川,要在全省推广31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这些扩产任务将与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同步下达、同步考核。目前,31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项目已明确由18个市州的108个县(市、区)承担示范推广任务,中央财政对项目实施将给予每年每亩150元的补贴。

  当然,实现大豆扩种增产,不只要推广新技术,还要寻找新模式、找到新地块。目前,各地也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推广幼龄果园间套作大豆等模式,在不与大宗粮食作物争地的前提下,实现大豆增产。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