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绵商行:逐“绿”而行 奏响“绿色金融”协奏曲
2024年10月21日 11:3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1日电 (祝凰淋 赵烨)2024年5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积极践行者,近年来,绵阳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绵商行)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高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持续践行绿色运营,努力打造绿色银行。截至2024年6月底,该行绿色信贷余额21.76亿元,同比增速50.64%,完成监管指标。

 绵商行工作人员向企业负责人介绍“环保贷”产品。绵商行供图
绵商行工作人员向企业负责人介绍“环保贷”产品。绵商行供图

  顶层设计走好规划“先手棋”

  发展绿色金融,是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绵商行从顶层设计着手搭建绿色金融工作体系,走好规划“先手棋”。

  “贯彻绿色金融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化银行转型。”绵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落子”第一步:积极响应赤道原则协会和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转变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把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本行业务发展始终。

  绵商行制定了该行的“十四五”规划,将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从公司治理层面,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在推进全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工作职责,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绿色信贷委员会、“双碳”工作推进小组、环境信息披露小组,加强对绿色信贷具体工作的落实。

  顶层设计明确“目的地”,下一步如何实现绿色金融业务向快向好?绵阳市商业银行给出的答案是:画好“路线图”,坚持制度先行,强化规范管理。

  近年来,绵阳市商业银行不断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制度,明确年度授信政策,将信贷资源配置向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行业倾斜,培育绿色金融文化;制定了《绿色信贷工作管理办法》《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环境信息披露方案》等政策,对绿色金融相关工作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全行绿色金融发展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主动性。

  正是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绵阳市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体系更加健全,这也为其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绿色金融产品,增强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量身定制走实产品“组合棋”

  对一家金融企业而言,讲好一时绿色金融故事容易,若想持续长久地讲好讲透,就需要一系列的“组合棋”,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协同创新来更快响应市场变化,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服务,从而保持领先地位。

  绵商行坚持主动作为,推进创新发展,创新推出了“环保贷”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借款人在环保领域的融资需求。2024年7月末,该行“环保贷”贷款余额1.395亿元,涉及7家企业。

  “我们还创新设计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产品。”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办理一笔追加碳排放权质押担保银承业务,金额990万元。同时,该行积极推广运用四川省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成功办理了全省首笔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碳减排票据再贴现235万元。

  2024年,绵商行还创新推出“海绵贷”信贷产品——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涉及的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购置、改造或与之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贷款。

  据悉,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向该行申请项目贷款8000万元用于第八学生公寓修建。该项目经绵阳住建审核,符合绵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标准,符合绿色项目一星指标,符合该行海绵贷贷款标准,故将项目纳入“海绵贷”进行信贷支持。

  为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绵商行还不断“修炼内功”,持续提升队伍综合能力。

  绵商行充分利用内外部专家资源,定期开展绿色金融专项培训,提升业务人员对监管政策、行内政策、重点行业、创新产品等的理解和把握,增强业务合规意识、专业把控力,以此促进绿色金融业务从“量”向“质”转变。

  据了解,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绵阳分行的指导下,该行积极参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研究》课题研究和环境信息披露研究,形成2020、2021、2022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主动开展绿色金融评价自评价、参与绿色金融案例劳动竞赛,大力推进绿色金融示范行建设,总结经验,以理论推动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精准解决客户痛点的同时,实现银行自身效益成长,收获多方“共赢”局面。逐本溯源,这种“利他共赢”也是绵阳市商业银行的价值底层逻辑,深深镌刻在成长基因里,而绿色金融也将因此成为一棵参天大树,蕴含无限潜力与可能。

  创新实践走深绿色“关键棋”

  受绿色金融理念启发和影响,2020年,绵商行正式加入赤道原则协会并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大陆第五家、西部第二家、四川省第一家宣布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

  据悉,加入赤道原则协会后,该行积极参与协会代表投票选举、赤道原则第四版更新校正工作,参加协会地区会议、工作交流会议、年度总结会议等。进一步学习绿色金融国内外先进理念和优秀案例,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我行积极推动适用于‘赤道原则’的融资项目落地。”据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该行为适用于“赤道原则”的项目已提供5亿元的授信支持。

  结合“赤道原则”,在绿色信贷、碳汇金融等领域,绵商行还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

  绵商行负责人表示,立足不同领域的绿色发展和转型需求,该行持续深化调优信贷结构;完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设立了绿色金融专营支行,支行设立绿色金融部门并配备专业人员,总行在信贷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在绿色金融考核上实行单独考核;积极探索绿色金融示范支行建设路径,学习绿色支行建设模式和经验,推动绿色金融特色支行队伍壮大。

  下一步,该行将加强绿色信贷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借助中国五矿大股东的资源优势和银行网点所在区位特征,将绿色信贷创新的重点放在高新科技、低碳智慧型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新能源领域,同时结合五矿金融全牌照的背景,在绿色信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

  与此同时,绵商行还不忘抓好自身绿色银行建设。近年来,不断推行绿色办公、绿色采购,大力精简各类会议,减少不必要的出差和接待;实行建筑节能,把绿色环保理念落实到日常运营管理之中,努力建设生态银行、绿色银行;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碳排放,严禁公车私用,定期公布车辆消耗。

  当下,绵商行绿色金融这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正以产品创新为枝叶,顶层设计为树干,在根系相连、协同共生交织中不断引凤筑巢,播撒勃勃生机,守护绿意盎然。(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