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9日电 (吴平华 徐冬晴)“以前的办公地点是临时阵地,现在的新阵地离群众近,办事方便,空间大了,功能更齐全,群众也爱来了。”近日,宜宾三江新区白沙湾街道光明社区党委书记刘英高兴地说。
据了解,近年来,白沙湾街道党工委围绕周边社区居民、商圈、学校不同需求,汇聚社会资源,着力打造党员群众“进得来、坐得下、还想来”的身边“幸福家”,提升“家门口”阵地功能实效,为城市基层治理赋新能。
阵地升级 群众共享
今年以来,在三江新区党工委的关心和区党群工作部的支持指导下,白沙湾街道先后启动石岗、高丰、新路、白沙湖等九个社区的阵地提档升级工作,精心选址规划,将社区特色文化融入阵地建设,采用开放式设计,为社区居民打造一个开放、便捷的多功能“城市共享客厅”。
江宸社区把居家阳光房搬到社区阵地,将茶艺、花艺融入其中,打造出社区“共享阳光房”,给社区居民提供喝茶聊天的新去处,并为创业青年打造了“共创”空间;石岗社区把图书馆搬进社区,为小朋友量身打造了阅读走廊,为青少年提供共享交流平台;高丰社区和新路社区将阵地搬到大学附近,围绕“校地共建”工作理念将阵地打造成大学与居民共融的资源互换平台,实现双向互惠;光明社区把“家”的内核搬到社区,打造出集棋艺、书画、手工等多个功能区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互动交友“开放客厅”,把社区阵地变为居民休闲娱乐新的打卡点,实现“学在社区、乐在社区”。
资源整合 更加利民
社区阵地提档升级了,实现“阵地大门常开,居民群众常来”则需要社会资源加持。
白沙湾街道通过“大党委+”工作模式,将社会资源与社区工作深度融合,让便民服务更精准,更多样。各社区在满足居民政务办事、饮水充电、休息阅读、运动健康等基本服务需求的同时,根据自身辖区居民特点引入不同社会资源,开设特色化的便民服务和党群活动。
各社区的暑托班办的有声有色,辖区内的儿童在志愿者和教育机构老师的陪伴下读书、画画、唱歌、做实验、外出研学,整个假期充实而愉快,不仅有效解决了辖区内居民儿童“看护难”的问题,也为儿童打造一个学习交友、互帮互助的平台。
晚上下了班的上班族想学点新技能怎么办?今年,社区夜校的风也吹到了白沙湾,社区纷纷把阵地充分利用起来,引入培训机构,采用公益或低偿的模式,开设起了舞蹈、绘画、乐器、声乐等课程,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全时段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空间延伸 幸福敲门
在提档升级社区阵地的基础上,白沙湾街道积极探索党建服务新阵地,充分将物业用房、闲置场地等空间利用起来,不断丰富社区服务载体,让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比如,石岗社区利用闲置的商业用房,开办起了三江新区第一个社区食堂,为辖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构庄社区打造了三江新区首个宜邻中心,将辖区内的医疗、教育、家政等资源充分整合,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满足日常所需。
下一步,白沙湾街道将有序推进剩余社区的提档升级工作,以“宜居、宜学、宜商”为目标,以“阵地+”为抓手,不断提升社区阵地的使用效能,不断拓展阵地功能,让“家门口的幸福”更温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