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龚苑蕾、唐茂林:《来自陌生月亮的信》剧评
2024年12月13日 15:1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童心、童梦与民族情怀的交响——《来自陌生月亮的信》剧评

  2024年12月5-6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重点资助项目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在四川大剧院火热上演。该剧由宜宾话剧团创排,宛如一抹温柔的月光,轻轻洒落在孩子们纯真的心田。它不以说教为径,而是以童真的视角为笔,蘸取生活中最纯粹的色彩,细腻描绘出一则直击心灵的故事篇章。在艺术与梦想的交织中,每一个场景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孩子们认知的夜空,细腻地抚摸着情感的嫩芽,更以它那细腻而深邃的光芒,温柔地抚慰着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一、童心共鸣:儿童剧的创作智慧与叙事深度

  在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中,我们看到了儿童视角创作的独特魅力。我们曾经都有过,或许直到现在,还会对着毛茸茸的玩具倾诉心声、互诉衷肠的经历。在儿童的认知世界里,植物、动物甚至无生命的物体都是一体的,他们似我们的朋友或家人。编剧深刻洞察并巧妙利用了儿童的“泛灵心理”,通过拟人化的创作手法,赋予冰箱、洗衣机等日常物品生命与情感,使它们成为故事的参与者和情感的传递者,细腻地映射出主人公方月亮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邮筒不再仅仅是邮递的信使,它化身为寓言故事的忠实见证者与积极推动者,每一次信件的传递都承载着情感的流转与剧情的推进。这样的创作手法是真正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观察生活,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产物。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趣味性,让剧情更加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它让儿童在观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理解与尊重,能够在剧中找到自己的映射,从而更加全情投入,沉浸在这个充满想象与共鸣的世界里。

  该剧在叙事上避免了传统的说教意味,而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角色互动,自然而然地传递了勇气、梦想和善良的主题。从而提高了儿童的接受度。试想,我们每个人儿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外出归来,总会下意识地摸摸电视机的温度,检查我们是否偷偷看了电视。在剧中,这一熟悉的场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让儿童观众在欢笑中联想到自己与父母之间那些微妙而有趣的小“较量”,同时也促使成人观众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对他们内心世界的理解。在该剧中,摩卡玩具狗,这一方爸爸儿时的玩伴,以一种玩世不恭、略带嘲讽的姿态,对“梦想”与“勇气”这些崇高的概念提出了质疑。它认为那些宏大的词汇不过是成人世界的幻想,对现实并无实质性帮助,声称方月亮的月亮梦想公司是它“狗生听过吹得最离谱的牛”,这种质疑,与方月亮那颗纯真无瑕、充满“奇思妙想”的心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方月亮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望,他对“梦想”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认为只要心中有梦,就能飞翔;而“勇气”,则是他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最坚实的后盾。这两者的思想碰撞,不仅展现了儿童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也有对现实困境的困惑与挣扎。同时玩具狗摩卡的质疑也象征着成长过程中儿童可能会遇到的外部声音,它们或许会让人动摇,但方月亮的坚持与纯真,则是对这些质疑最有力的回应。

  剧中没有一句台词提到“平等”,但平等的概念贯穿全剧。这是编剧一次深刻而感动的尝试,触动那些“曾是孩子,终为父母”的心灵。第一次,当方爸爸说出“算了”时,我们感受到的是成年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力感。方月亮的追问“为什么要算了!”则体现了孩子对梦想和希望的执着追求。这种冲突,让观众看到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在面对困难时的不同态度,也引发了对成年人如何保护孩子梦想的深刻思考;第二次,方月亮的崩溃与质问将剧情推向了高潮。他控诉父亲用“梦想”来哄骗自己,认为大人根本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展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成年人信任的瓦解,以及对现实世界残酷的认知。最终在方妈妈的出场和解释下,剧情迎来了转机。她告诉方月亮,那些梦想并没有被忘掉,而是长大了。她进一步阐释了“梦想公司”的概念,将整个世界比作一个巨大的梦想公司,每个人都在其中工作,追求着或大或小的梦想。这一番话,不仅为方月亮解开了心结,也让观众看到了成年人对梦想的守护。通过高潮迭起,编剧巧妙地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有“做不到”和失语的时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梦想和希望。角色间的情感流动,是对“成长不易,梦想可贵”这一主题的深刻诠释。

  另外,剧中的两位小主角——生活在山区里的阿措罗布和生活在城市里的方月亮,通过“月亮邮箱”为引子交流彼此的生活和梦想,他们在相互理解和支持中共同成长。这种孩子间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让儿童观众能够轻松代入角色,感受成长的喜悦和挑战。同时,剧中没有直接告诉儿童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而是通过角色的行动和选择,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勇敢和坚持。这种隐性的戏剧教育方式,更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也是一次对成人世界的一次温柔提醒,让我们重新审视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学会以更加平等与尊重的心态,走进他们那充满无限可能的内心世界。

  二、时代·民族·世界:当代审美交融的新视角

  在现代儿童剧的发展历程中,其核心在于不断探索和拓展儿童剧的艺术表现力,使其既能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又能承载深刻的教育意义。总体来看,现代儿童剧的发展主要围绕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艺术技巧的不断成熟而展开。而在当代,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特征,为当代儿童剧的发展注入新的灵魂。在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的舞台上,编剧以一种血脉相连的情感深度,细腻地刻画了民族地区儿童的真实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阿措罗布”不仅仅是剧中的角色,更是当今社会脉动下跳动的鲜活灵魂。编剧以同理心为笔,将自己完全沉浸于那片民族土地上,主动感受着孩子们的快乐与忧愁,思考着他们或许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更以艺术创作的能量寻求答案,唤起社会各界对这些小小生命境遇的深切关注。这里的民族性,不再是静止不变的符号,而是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剧中,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梦想的追逐,以及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坚守自我,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再者,该剧歌舞的编排与剧情紧密结合,既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又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比如阿措罗布在接到了那张通往大城市歌唱比赛的邀请函,仿佛一夜之间,她的世界被一束光照亮。她紧紧握着那张薄薄火车票,就像握住了通往未知世界的钥匙,眼中闪烁着对大山外广阔天地的无限渴望。小火车,这个在她心中更是象征着远方与梦想。随着阿措罗布跳着舞,仿佛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城市奔跑,每一步都踏出了对未知的好奇与向往,每一步都在与这片土地进行着深情的对话。沿途,风带着山间的清新与城市的喧嚣交织,树木摇曳生姿,似乎在为这位勇敢的少女加油鼓劲。不知不觉中,台上恍惚出现了观众自己,当初坐着绿皮火车,靠在窗边一路北上的自己。观众与阿措罗布的眼朝对望,映入了生平未见的景象:高楼大厦如巨人般矗立,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这一切对我们来说既新奇又陌生,却也是那么地吸引人,阿措罗布的笑在脸上,观众的泪流在心里....。.每一个灵动飘逸的嘻哈舞步、每一句纯真烂漫却又充满力量的歌词,每一首民族旋律与当代流行元素完美结合的歌曲样式,使作品更加贴近当代儿童和成人的审美趣味和娱乐习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流行歌舞已成为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民族故事的深厚底蕴与流行歌舞的现代魅力,在这一舞台上碰撞出了璀璨的火花,不仅加深了剧目的文学内涵,也实现了“1+1>2”的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播效应。

  三、坚守情怀:偏远地区儿童梦想的呼唤

  在观赏演出的同时,常常被主创团队那细腻入微的童心洞察力与满腔民族情怀所触动。它更像是一首温柔细腻的歌谣,吟唱着人性的美好与民族情感的深厚。那份流淌在剧中的暖暖情怀,正是本剧不休不止的生命力来源。编剧曾动情分享,提及彝族地区孩子们的童年和回忆起小时候的自己,没有丰富的剧目演出,每当听说有戏要演,孩子们便会急切地攀上墙头,只为一睹那一抹舞台灯光亮起的一瞬,他们着急地踮起脚尖,眼眸中闪烁的是慌忙、渴望而又迫切的光芒,这份景象,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窝,让她心里头一阵阵地发酸,又满是心疼,进而坚定了她创作这部儿童剧的初心——要让彝族孩子的笑脸被其他人看见,让彝族孩子坚韧乐观的故事在山谷间回响,让每一个微小却炽热的梦想,都在舞台灯光下绽放。

  从彝族的传统习俗“换童裙”展现出的童趣盎然,阿措罗布不想失去姐姐对她亲情的袒护,到彝族孩子们在大山深处简单而质朴的日常生活,再到彝族孩子对外面世界那份纯真而又热切的憧憬与向往。每一个细节都生动地展现了对彝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这种深入骨髓的民族文化自信,让剧本在展现人性美好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当然,阿措罗布的结局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她一直奔跑,一直跳得很高,最后变成为一束灿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后,逐渐消散,她说,她自由了。这一幕,无疑给观众留下多种解读和无尽的感慨。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阿措罗布的故事更加真实、更加动人。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逐梦之旅,更是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生活在偏远地区、渴望被关注与理解的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没有广阔的视野与平台,但他们同样拥有梦想,同样渴望被看见、被听见。阿措罗布的故事,就像一束光,穿透了现实的阴霾,照亮了这些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主创团队没有忘记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用自己的才华与热情,为这些孩子搭建了一个梦想的舞台。传递了爱与希望的信息,也激发了社会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关注与思考。这份对民族情怀的坚守与传承,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与价值。(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导演系副主任龚苑蕾、四川师范大学戏剧专硕在读研究生唐茂林)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