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爸都105岁了,还要安起搏器啊?得不得遭哦?!”近日,患者家属担心说。
在此之前,虽然郭爷爷已年过百岁,但生活上很少让子女操心,一般的生活起居都能自行完成。但近段时间,情况发生了极大变化。老人总觉得没精神,开始以为是天气寒冷感冒导致,但头晕、乏力等症状并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越来越明显。他的儿子在多方面了解后,认为问题可能出在心血管上,四处打听后,决定将老人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张桐在为郭爷爷完成问诊及查体后,发现其心电图存在问题:平均心室率慢,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间歇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长RR间隙。
“患者最慢心率只有每分钟32次,清醒状态下心率不到每分钟40次,意味着患者随时有猝死的风险。”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李锦说,建议通过手术放置心脏起搏器,降低患者猝死的风险。
百岁高龄,且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还随时可能面临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等风险——这样的基础情况,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的难度。
“高龄老人能承受得起手术吗?”这是家属最大的疑问。“请放心!我们已经为很多高龄、高危的老年患者成功实施手术,高龄早已经不是心血管手术的‘禁区’。”李锦给家属耐心解释。完善的术前评估、细化的手术方案、针对性的应急准备,这些都是高龄患者成功治疗的底气,而成功的手术不仅为老人家们解除危机,更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让老人们真的实现“老有所乐”。
术中,心血管内科起搏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娴熟的操作技能和默契的配合,成功将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了百岁老人郭爷爷体内,手术圆满成功。植入后,起搏器即刻工作,郭爷爷心率也随之恢复正常水平。
目前,郭爷爷精神状态已恢复、现已康复出院。
手术的成功实施,再次刷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高龄患者心脏起搏器安装的纪录。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一次有力证明,更是团队致力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守护人民健康使命的生动体现。
起搏器是一种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像火柴盒子大小,可以发射信号,带动心脏跳动。起搏器植入手术创伤很小,无需全麻和半麻。一般正常的心率范围是每分钟60-100次,但并不是所有心动过缓的病人都需要安装起搏器,且起搏器有很多类型,需要由专业医生通过详细且谨慎的判断才能决定。
当心脏起搏点或者传导电路出现问题时,就会有头晕、黑矇、晕厥、胸闷、胸痛等症状,对这一类的患者都是植入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
部分患者患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扑、房颤,但同时又具有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和/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无法针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有效治疗的,在安装起搏器后,这类患者就可以在起搏器保护下使用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了。
心脏停止跳动数分钟就能致死,一些疾病可引发心跳骤停或致命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可以安装具有除颤器功能的起搏器,能恢复心脏有规律的跳动。
严重心衰同时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这类患者推荐植入具有左右心室再同步化治疗功能的三腔起搏器,即CRT,相当于重建了心脏的电传导系统,有助于改善其心功能,减少死亡率。
医生提醒:如果发现心跳缓慢,甚至频发停跳,尤其是反复出现眼前发黑、突然晕倒且意识丧失等症状,要立即就诊。
未来,心血管内科团队将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引入新技术新项目,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为人民健康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吴平华 廖鸿洋 李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