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93岁的涂爷爷(化名)因排便困难和便血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检查后,被明确诊断为直肠癌。与此同时,他还合并有严重的冠心病,冠脉狭窄程度高达90%。这让治疗方案面临艰难抉择。
好在经过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患者最终成功接受直肠癌手术并顺利康复。此次成功挑战高龄这一手术“禁区”,不仅展示了医护团队的精湛技术和卓越护理水平,还为类似高龄患者的肿瘤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复杂病情 多学科发力
入院前一个月,涂爷爷突然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猛增,一天甚至可以高达20次,且伴有鲜红色便血。尽管没有剧烈的腹痛、呕吐等症状,但里急后重感、便血持续加重,严重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他还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且长期吸烟。近期,又出现了咳嗽、咳痰,心累气促明显等问题。
入院后,消化内科明确诊断涂爷爷患有高位直肠癌伴狭窄、细菌性肺炎。随后,普外科·胃肠微创中心二病区接力继续为老人治疗。手术治疗是理想的方式,但是老人的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为中-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冠脉造影更是发现右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约90%),这无疑为手术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病,且心肺功能障碍,老人能否安全手术?为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病区王蒙医生团队联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康复医学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深入讨论,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积极为患者展开围手术期准备:针对患者肺部感染的问题,积极劝导戒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感染,并且进行通过指导老人正确呼吸方法、吹气球等方法帮助老人肺功能锻炼;在饮食方面,团队给予了专业的指导,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适当缓泻,积极为术前肠道准备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做好气道准备、肠道清洁和心理支持等。此外,还提前制定了个性化的多模式预康复训练计划,提高重要器官的储备能力,增强对手术的耐受性。
艰难抉择 医患并肩闯关
最让人犯难的,还是涂爷爷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问题。按照常规治疗,患者具有安置冠脉支架的指征,但术后至少需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一个月。但这样用药,又会极大程度增加直肠肿瘤出血的风险。等待直肠癌手术的期间,还存在肿瘤进展、转移、急性肠梗阻等风险;但反过来,若先处理直肠肿瘤,又存在围手术期急性心梗、心血管意外、猝死等高危风险。
经过多学科团队的细化评估,医生们综合考虑了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多项器官功能。在患者和家属的充分信任下,最终决定进行腹腔镜下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没有出现明显的转移病灶,术中出血仅10毫升,手术顺利完成。术前的综合准备和术中的细致操作,为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术后细心护理 助力老人快速康复
涂爷爷在重症监护室观察1天后顺利转回普通病房,并且在术后第1天开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尽可能减少急性心梗的发生风险。回到病房后,为帮助老人早日康复,护理团队基于加速康复理念,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全流程的护理计划和措施。在严密观察老人生命体征的同时,采取多种举措预防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指导老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帮助增强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
术后恢复的基础,营养专科护士为老人制定了个性化的营养方案,通过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相结合,为其提供充足营养,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机能的恢复。
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功能恢复,护理人员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指导并鼓励其进行床上活动和早期下床活动,完成每日步行计划和腹部核心肌群锻炼。
同时,为老人提供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和家属缓解焦虑,克服下床活动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经过医护团队的持续协作以及家属的积极配合,老人的各项生理指标逐渐趋于稳定,身体状况持续改善。下一步,涂爷爷还将在心血管科接受冠心病的系统诊治。此次治疗的成功,得益于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和护理团队个性化、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老年患者的治疗面临更多的挑战,对医疗、护理团队的技术水平、围手术期管理要求甚高,但这不应该成为老年患者群体接受治疗的“禁区”。
依托多学科的协作之下的科学检查、精准诊断、综合治疗、优质护理,能够为高龄患者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提升治疗力度。未来,普外科·胃肠微创中心团队还将继续秉承“办一家有温度的医院,做一名有温度的医者”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更多高龄复杂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据悉,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是省级重点专科、市级重点学科、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胃肠微创中心隶属于普外科,是四川省内较早将胃、小肠良恶性疾病、结直肠疾病作为单独病区的单位之一。病区以外科微创手术为特色,整合了胃、小肠良恶性肿瘤治疗,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腹壁疝及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治疗,便秘与盆底疾病和炎性肠病治疗等。(吴平华 文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