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刘佳慧
2月14日,2025年成都市科技工作会举行,为新一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标定“风向标”。参会的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代表反响热烈、热议不断。
“创新驱动”“成果转化”“立说立行”“干字当头”……成为本次参会代表们会议笔记上的高频词。面向2025,成都创新主体如何加速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为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提级赋能?TA们说这么干——
区(市)县代表——
以中试为核促转化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高新区正通过构建‘中试为核、三端发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宋大勇接受采访时表示。
会上,宋大勇用一组组亮眼数据,展示了2024年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的强劲实力:2024年新增了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累计达到68个,占全省的25%,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成功打造了7家战略创新平台,取得了81项原创性成果,其中包括轻量化算力链和氮化镓量子光源等国际领先技术;建成72个中试平台,服务“天行者1号”人形机器人等2800余个(次)中试项目,帮助企业融资超过20亿元;“岷山行动”计划“揭榜挂帅”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了2项全球首创技术、7项全国首创技术,首批6个项目全部获得股权融资;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65亿元……
谈及未来发展,宋大勇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做强创新极核,做优转化节点,做活创新生态。”
高校代表——
在蓉高校进展频频
成果转化与校地合作成效显著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蓉高校正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转化与校地合作成效显著。电子科技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张雅鑫介绍,学校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中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和团队的比例。同时加大与科研院所及科技企业的合作,与华为、京东方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0余个联合科研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此外,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形成“转移机构+实验室+中试机构+孵化器”的成果转化链条。
会议现场,张雅鑫透露,新的一年电子科大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七个一”工程建设,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和科技创新联合体,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同时加快天府绛溪实验室建设,聚焦电子信息、量子科技等领域,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开展前沿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高能级创新平台代表——
天府实验室成果加速涌现
让成果“就近就地、应转尽转”
前沿创新成果如何加速落地“开花”?在天府绛溪实验室主任杨建宇看来,要在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两方面齐发力。杨建宇介绍道,实验室已建设5个前沿研究中心和1个技术创新中心,联合研制出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等世界领先成果;设立5000万元成果转化资助资金,遴选100个项目,让成果“就近就地、应转尽转”;成立实验室全资运营公司,孵化5家项目公司,形成可转化产品9项。
“我们将在产业技术主导权、高层次人才招引、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上进行重点突破。”杨建宇在会议现场透露道,实验室将进一步加快前沿研究布局,在具身智能方向,建设机器人全链条创新平台,打造国内一流的机器人训练平台;落实“领军人才补贴+高校院所编制+实验室科研绩效”激励;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升产业孵化质效,助力产品企业双上市。
科技创新企业代表——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推动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结束后,来自赜灵生物的陈俐娟深受触动,“会议针对创新创业企业的难题,给出了可行办法,这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作用巨大。”
在成都发展,赜灵生物收获颇丰。陈俐娟直言道,“成都的创新创业环境十分优越,政府在政策、人才、资金及产业生态等方面,有着完备的支持体系。创业初期,省市和成都高新区给予‘拎包入驻’式的支持,包括企业孵化落地、房租补贴、创业资金等,累计5000万的资金支持,为企业稳定发展筑牢根基,地方国资也助力企业成长。”但她也提到,生物医药行业特性决定其需要持续资金支持,当前私募基金投资遇冷,“希望政府基金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培育耐心资本,建立容错免责和长周期考核机制。”
据悉,赜灵生物已完成3轮融资,2025年两个核心品种将进入关键临床阶段,公司还计划布局海外市场。“未来三年,我们目标是让2个创新药申报上市,为成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陈俐娟满怀期待地说道。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代表——
打造成果转化智能体
优化技术成果在蓉转移转化服务
“通过参加此次会议,进一步了解到成都市对于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与最新工作部署,也深入学习了各个区(市)县在成果转化工作方面的最新产业化成果,对于我们公司今年工作规划有很好的指导性。”作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四川博创未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贵玉分享道。
博创未来目前负责双流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中心的整体运营。据介绍,公司2024年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低碳等产业方向挖掘有效企业技术需求40项,为企业匹配60位技术专家,促成技术攻关合作项目16项,培育国家技术经纪人54位,促成技术合同成交额42.85亿元。
“今年,我们将聚焦全市成果转化重点工作,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研判、梳理最新全国研究成果与产业化项目,为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提供概念验证、技术商业化策划与产业孵化服务;进一步实践人工智能在技术需求解构分析、专家匹配跟踪的应用,探索打造成果转化智能体。”毛贵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