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住民以藏、羌、回、汉为主。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有史可循的建制为公元前316年,秦朝设置的湔氐道(今松潘县)。在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这里的民众,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如从历史缝隙之中透射而出的光芒,映射出整个民族的辉煌。民族音乐剧《辫子魂》便是这光芒中的一束。
一、故事之前
阿坝州屯兵,是清政府平定大小金川后,在嘉绒地区实行屯兵政策的产物,实行闲时农、战时兵的屯兵制度。阿坝州屯兵历史上战绩彪炳,先后参加了平定台湾、廓尔喀等多场战役,他们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声名远播,乾隆皇帝盛赞其“最为矫捷,登山涉险是其所长,更何难超腾逾越,深入其阻。”
二、故事始末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战后不久,英军逼近吴东南沿海,威胁京杭大运河。在这样的危难形势下,四川大金川千总阿木穰和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临危受命,率大小金川和理县五屯藏羌土屯兵2000余人,驰援浙江,保家卫国。期间,阿坝州的藏羌屯兵奉国家之命三次出征宁波,其中两次参加了宁波保卫战和大宝山战役。战场上,藏羌屯兵英勇杀敌、作战勇猛。据《浙江鸦片战争史料》记载:“金川八角碉屯土司(守备)阿木穰,骄捷奋勇,战辄争先,在宁波西门拒敌,其部下最为骁勇,善用鸟枪,击人于百步之外,无不中者。”宁波保卫战中,这些藏羌屯兵与汉族将领朱贵父子一同血染疆场。由于天气恶劣,路途遥远等因素,勇士们的遗骸只能永久葬在浙江慈溪朱贵将军庙后的“鸦片战争阵亡将士之墓”中。而归乡的战士剪下他们的发辫,连同腰牌等遗物送回故乡。为了缅怀这些为国捐躯的勇士,当地人修建了“辫子坟”,分布在阿坝州理县、汶川一带。如今,每到农历五月初,当地小麦将开镰收割时,甘堡藏寨村民就要举行“辫子坟”祭祀活动,全寨子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聚在一起跳起“博巴森根”锅庄,祭奠英魂,传颂史诗。
三、舞台呈现
“一辫千里铸国魂”,是这部剧的题眼。全剧由《相遇》《招婿》《出征》《如此战术》《大宝山之殇》《涅槃》《尾声》7个场景组成。围绕着阿坝州藏羌传统的屯兵及民俗文化,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诠释“中华一家亲·患难见真情”华夏民族优良传统。剧目吸取国家级非遗“博巴森根”精髓,将藏羌民族的坚韧与忠诚融入舞台,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感人历史。情节方面,将“小家园”的爱恨情仇,置于国家民族大义之中,将“小人物”的情感命运夹杂于国家兴衰。在大主线的发展上,增添曲折的旁枝细节,使得故事更加丰富,情节更加跌宕,情感更具层次,能够抓住、引导观众的情感,挑动一个又一个情绪。
人物方面,塑造了敢爱敢恨、坚毅果断的诺思满,背负家仇、勇猛刚烈的多尔吉,深明大义、决绝无畏的阿木穰,以及纳帕、玉叽、奕经、朱贵等有血有肉的角色。多样的人物情感带动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支撑起故事的框架走向。场景方面,将较重的写实色彩放在民风民俗和主角们的爱恨情仇上,比如《相遇》《招婿》等故事铺垫章节;又因为演员不足,从而尽量规避大场面的战斗画面,主要通过写意的形式完成战斗叙事的渲染,比如《出征》《大宝山之殇》《涅槃》对战斗“隔空”对话。这样的处理不仅凸显出特色的地域民族文化,还写意地完成了不擅长的大场景处理。调度上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很好地吸引住了观众的视线和思绪。
四、剧中光辉
(一)独立自主、敢爱敢恨的女性之光。诺思满作为女主角,在剧中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情,更以独立自主的精神,勇敢面对命运挑战。她不畏强权,敢于追求真爱,同时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投身抗争,成为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的坚韧与智慧,正是对女性力量最生动的诠释。虽然有些超出时代概念,但正是这种超越,赋予了角色鲜明的现代意识,使其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引发观众深刻共鸣。
(二)忠诚勇敢、舍生取义的男性之光。阿木穰、多尔吉等屯兵,还有朱贵父子,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诠释了男性的担当与牺牲。他们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生命谱写忠诚的赞歌,彰显了华夏男儿的英雄气概。无论是《出征》的跨越半个中国,还是《大宝山之殇》的浴血奋战,他们的英勇事迹无不令人动容,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
(三)深厚友谊、患难与共的民族团结之光。剧中各民族角色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抵御外敌,展现了深厚的民族情谊。当阿木穰与朱贵并肩作战,浴血沙场,那一声深沉的“老将军”,深刻诠释了“中华一家亲”的理念。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正是该剧传递的核心价值观、观众深受感动的情感共鸣点,将各民族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抗争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正视历史、痛定思痛的记忆反思之光。剧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与反思,揭示了近代史华夏民族苦难的根源,唤起观众对历史的深刻记忆。这种痛定思痛的态度,不仅是对过去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警醒。通过角色们的命运交织出的悲壮之歌,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精神,激励当代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共筑伟大中国梦的前进步伐。
五、小结
无论是诺思满的独立自主,还是阿木穰的忠诚勇敢,《辫子魂》这样一个英雄的故事,都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这种跨越民族界限的团结与互助,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或许这只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段微小的记忆,一束缝隙射出的光,而正是神州大地一个又一个这样的记忆,这样的光芒,组成了我们今天繁荣昌盛的基石,照亮了民族复兴的辉煌道路,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坚定信念,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作者系戏剧评论员陈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