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成都市海滨小学操场上绳影翻飞,72个班级3450余名学生与700名家长代表在 “绳韵与童年Yi起律动”主题下共舞。
这场由成都市海滨小学、成华区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主办、蔡崇信公益基金会支持的第十三届科技绳文化艺术节暨熊猫的四季亲子运动会,以跳绳为纽带,将政策赋能、体育育人与家校社协同编织成一张立体网络。
当家长从观众席走上赛场,当公益资源融入课程设计,一根跳绳正撬动着新时代教育生态的重构。
政策赋能,一根跳绳撬动家校社协同杠杆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下,《家庭教育促进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为教育改革指明方向。蔡崇信公益基金会2023年启动的“一起上场”家长参与体育资助计划,正是响应这一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该计划通过资助学校、社区和公益组织,推动青少年体育教育从 “学校独唱” 转向 “家校社合唱”。
作为“一起上场”家长参与体育资助计划的重要项目,“一起上场・家长领头雁培育计划” 由成都市成华区约未来社工中心策划执行。项目以成都市为核心,通过培育骨干家长群体,将其转化为亲子体育教育的引领者。
约未来社工、熊猫村自然学校执行负责人冯静雯介绍,“一起上场・家长领头雁培育计划” 构建的 “熊猫少年志愿服务队亲子运动” 平台,已成功整合社区、企业等资源,策划出熊猫夜跑巡河净滩、熊猫徒步无痕山林等“公益+”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亲子关系,更推动了 “沙河湾水育空间” 等社区公益项目落地,形成 “体育 + 环保 + 文化” 的育人闭环。
海滨小学党总支纪检及群工委员、副校长冯静兴在致辞中指出,学校通过 “绳文化艺术节” 这一品牌活动,累计举办十二届赛事,实现跳绳普及率100%。跳绳已从单一技能训练升级为融合竞技、艺术、文化的综合性载体。此次活动中,家长不仅参与亲子挑战赛,更深度介入课程设计 —— 如班级擂台赛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动作编排、音乐剪辑,将家庭智慧注入校园体育生态。
该校三年二班家长张筠说到:海滨小学把绳跳出“光芒”,见证教育“意义”,感受“爱与智慧“是一根绳的活力,也是一根绳的魔力,更是一根绳的合力。一根绳,连接学校和家庭,链起主体与客体,见证坚韧与精进。与彩绳律动,跟成长对话,为生命放歌”。正如学校很多家长感受一样,海滨小学因为“一根跳绳”孩子们的成长越来越好,家校关系越来越亲密,教育越来越美好。
以体树人,打造特色体育育人体系

作为 “全国校园跳绳运动推广示范基地”,海滨小学在党总支的领导下,以“足球、篮球、跳绳”为核心,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体育育人体系。冯静兴介绍,学校通过科学的时间管理,确保学生每日综合体育活动达175-185分钟:早课间20分钟自主游戏唤醒活力,大课间 55分钟专注跳绳与球类运动,午课间20分钟近视防控游戏,再加上体育课、课间活动和眼保健操,形成全天候运动链条。课后延时服务中,每个年级开设22项体育走班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为保障体育活动质量,学校组建了26人的专职体育教师团队,包括3名体育出身的校级干部和5名区级学科带头人。冯静兴透露,学校实行 “一周三研” 的教研机制,从动作规范到课程设计均精雕细琢。这种专业投入带来显著成效: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达73.2%,跳绳成绩优秀率88.1%,校跳绳队曾受邀参与残奥会开幕式、大运会中场表演等国家级活动。
学校建立班队、级队、校队三级赛事体系,通过 “两球一绳” 班级联赛实现“人人参与、个个达标”。此次绳文化艺术节设置的班级擂台赛,覆盖16-24名学生参与,融合大众等级动作与自主创编花样,评分标准涵盖动作难度(40%)、创意编排(60%)及过程性记录(20%)。例如,二年级3班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表演,以“爱国、奋进”为主题,创编绳操节目《保卫黄河》。孩子们挥舞丝带模拟黄河奔涌,时而用彩绳组成五星,时而用双手舞动红旗。用稚嫩却有力的动作展现对祖国的热爱与奋进决心,最终凭借独特创意获得评委一致好评。
角色重构,家长从“观众席”到“赛场中央”

在跳绳线下亲子挑战赛中,5名家长与5名学生组成的混合战队成为焦点。家长运动员代表6.1班刘熙宸爸爸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总觉得体育是孩子的事,现在才发现跳绳提高了全家人的默契配合,增进了亲子感情。” 这种转变源于学校将家长纳入课程设计 —— 如班级擂台赛的动作编排,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家长也需学习大众三级动作并参与训练。冯静兴指出,此举不仅提升家长的体育教育意识,更通过 “家长领头雁” 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家庭关注亲子运动,提高了学生运动能力。
海滨小学的实践揭示了家校社协同的深层逻辑:学校提供专业课程与赛事平台,家庭贡献智慧与资源,社会组织拓展实践场景。例如,约未来社工中心发起的 “熊猫的四季亲子运动会”,将校园体育延伸至社区徒步、夜跑等场景,家长在活动中担任志愿者与教练。冯静雯介绍,该活动通过儿童议事会策划,让学生主导设计环保主题游戏,实现 “小手拉大手” 的社区共治。
在绳艺创作环节,家长与学生共同编织融入如意结等非遗技艺的绳编画;互动体验区,低年级学生穿珠链,高年级学生编纸编动物,家长则化身 “手工导师”。这种跨代际的协作不仅提升亲子关系,更将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体育教育结合。冯静兴表示,学校正探索将家长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将学校所有场域向家长开放,如邀请具有体育特长的家长开设兴趣班,已成立了家长跑团、家长篮球队、足球队等近十个社团,构建 “家校社” 协同的课程生态。
当700名家长与3400名学生在操场上共同跃动,这场跳绳盛会已超越体育本身,成为新时代教育变革的缩影。海滨小学以政策为指引,以跳绳为支点,撬动出家校社协同的新杠杆:家长从 “局外人” 变为 “合伙人”,公益资源从 “补充项” 变为 “必需品”,教育生态从 “单向输出” 转向 “多元共生”。这根细细的跳绳,正编织出一幅 “以体树人、以体育心” 的育人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