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0日电 题:成大附院王珊:多年深耕慢病护理 用科普架起医患心桥
作者 袁牟知博
在四川省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成大附院)内分泌代谢科的办公室里,一件手工刺绣静静陈列着,这幅凝聚着母亲心意的工艺品,陪伴成大附院内分泌代谢科护士长王珊走过了20年的护理生涯,也见证了一位护理工作者在慢病管理领域的坚守与创新。
作为内分泌代谢科护士长,王珊每天面对的多是糖尿病、高血压等需长期管理的患者。与患者打交道的日日夜夜让她深刻认识到:“慢病管理绕不开生活方式干预,‘管住嘴迈开腿’说起来简单,可患者真正理解和执行起来并不容易。”以科室每天下午2:30到3:30的固定健康教育为载体,她开始尝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
在一次“糖尿病患者为何要戒烟”的科普课后,一位老患者找到她:“王老师,听你讲了才知道吸烟对糖尿病影响这么大,我现在就下决心戒烟。”这份来自患者的认可,让王珊更坚定投身科普事业的初心,更让她意识到“科普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要唤醒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
王珊和团队打造了立体化的科普体系。线下,他们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精准滴灌”:对理解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彩页;对初发糖尿病患者或青少年患者,提供一对一私密化指导;针对全院糖尿病患者,专科护士每日深入各科室开展管理与教育,将血糖管理从内分泌科延伸到医院每个角落。
线上,他们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医院公众号、科普视频、文章等载体,将健康知识送到患者家中。考虑到慢病需要全病程管理,科室借助互联网医院和穿戴设备,实现对患者居家血糖、用药情况的实时追踪。“我们不仅要管住院的7天,更要追踪患者回家后的365天。”王珊说,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团队还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用脚步丈量医患距离。此外,他们走进社区开展义诊和健康宣教,让科普惠及更多人。
在王珊看来,最好的科普素材就藏在日常工作中,患者的每一个疑问,都是科普的“种子”:有人问“二两米饭到底是多少”,有人困惑“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水果”,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经团队查阅文献、讨论打磨后,变成了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患者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方向,一个人问就意味着一群人有疑惑,把这些弄清楚、说明白,就是科普的意义。”
科室的健康宣教室即将升级为“生活方式干预训练营”,王珊和团队计划在这里开展体验式教育:让患者亲手称量食物分量,直观感受“二两米的饭”具体多少;通过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运动数据,让“迈开腿”更科学。“我们想让患者走进科室就像进入训练营,通过集中训练真正掌握健康生活技能。”
“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为患者服务。”这是王珊对团队中年轻护士的寄语,也是她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从护理学校到成大附院,从病房护理到科普创新,变化的是场景和形式,不变的是“帮助患者”的初心。在她眼中,科普不是追求流量的“网红”事业,而是用专业守护健康的“接力赛”。
办公室里那件妈妈的刺绣,不仅是亲情的寄托,更是时光的见证——见证一位护士从青丝到鬓角微霜,见证一个科室从单一病房护理到全病程管理的蜕变。当被问及科普的意义,王珊的回答朴实而坚定:“看着患者因为我们的努力主动改变生活习惯,这就是最大的成就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