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6日电 近日,“初心与使命: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四川省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与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共同主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期刊出版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天府之国”,围绕“让中华文化之光照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主题,共商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大计。本次座谈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的议题进行研讨,并形成了若干共识。

1、守正创新:筑牢意识形态与学术价值双基石
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会长何一民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学术期刊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重要阵地,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引领。”会议形成共识:人文社科期刊需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将政治性与学术性有机统一。
2、技术赋能:构建人机协同的智能出版新生态
生成式AI技术对学术出版的双刃剑效应成为焦点议题。与会专家指出,DeepSeek等大模型虽能提升选题策划、内容审校效率,但也存在学术伦理风险。会议提出“功能-主体-治理”三维治理框架,倡导建立人机协同的“算法透明+人工干预”机制。值得关注的是,四川省社科期刊协会打造的“六位一体”数字化转型体系成效显著,其推动的“四川社科期刊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已发布39篇深度推文,《当代社会科学(英文)》更成功入选DOAJ国际数据库,实现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双重突破。
3、跨界融合:打造中国学术国际传播新范式
面对“如何打破西方学术话语垄断”之问,会议提出“差异化竞争+本土化创新”策略。何一民会长特别倡议:“发起‘人文社科期刊国际传播行动计划’,每年遴选百篇精品论文进行多语种转化,让世界听见中国学术声音。”对标国际经验,提出“差异化竞争+本土化创新”策略:通过多语种出版、数字平台全球分发强化国际话语权,同时构建兼顾开放共享与学术规范的智能治理体系。数智时代期刊需借力融媒体技术,打造“内容精品化、传播分众化、运营品牌化”模式,突破西方学术话语垄断。
4、破立并举:重塑学术评价与人才培育体系
针对“唯影响因子”的评价痼疾,会议呼吁破除“唯指标”的硬性规定,以学术质量、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淡化影响因子、转载率等量化指标。一是构建“质量导向、多元分类、协同创新”的评价机制。二是推进分类评。根据期刊类型和学科特点,制定差异化评价指标。四川省社科期刊协会将期刊分为综合类、专业类、特色类三类,分别设置评价标准,引导期刊办出特色。

5、协同共进:绘就学术共同体发展新蓝图
会议发布五大行动倡议:
1、共筑思想之基:建议成立“西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联盟”;
2、共探融合之路:呼吁制定跨区域数字出版标准;
3、共担传播之责:倡议发起“人文社科期刊国际传播行动计划”,每年选送100篇优秀论文翻译推介,让中国学术“走出去”;
4、共享发展之机:提议设立“学术期刊创新发展基金”,通过社会捐赠、政府补贴等多元筹资方式,扶持中小期刊特色化发展。
5、共建预印本平台数据互通机制
6、实施“青苗计划”,对青年编辑进行导师制培训。
蜀山苍苍,锦水泱泱。在这场思想与智慧的碰撞中,与会者清晰勾勒出中国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图景——以守正之姿筑牢意识形态根基,以创新之力激活学术生命力,让承载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学术期刊,真正成为照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文化火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