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0日电(吴平华 刘怡)近日,在宜宾翠屏区思坡镇月寺村的蓝莓园里,墨绿的枝叶间虽已不见硕果压枝的盛景,却处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我常年在蓝莓园务工,负责施肥、浇水,算下来年收入很可观。”村民黄跃全手持修枝剪,熟练地打理着蓝莓枝条。
月寺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洪介绍,蓝莓园自2014年落地思坡镇,如今已拓展至220亩,培育出十余个早、中、晚熟品种,游客采摘期可延续50天。
近年来,月寺村以蓝莓产业为支点,构建起“党建引领、多方联动、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探索出“供销社+村集体+农户”的三元合作模式,思坡镇供销社统筹技术与市场,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每年按收益10%分红,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实现双增收。这一举措,不仅让村民端稳了“就业碗”,更让村集体经济跑出了“加速度”。据悉,今年蓝莓园年均用工超3000人次,为村民带来30万元劳务收入,村集体经济进账3.5万元,将全部用于40公里村道硬化、沟渠修缮等民生工程,以及帮扶困难群众、困境儿童等公益事业,真正做到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
作为翠屏区的“南大门”,新和村是李端镇最偏远的村落,受区位条件限制,村里发展长期滞后,农户多以自家散种尖头黄瓜、茄子、海椒等蔬菜自给自足,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望着闲置的土地和增收无门的村民,村党支部书记徐世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2024年上半年,徐世华前往成都“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理念拓宽了他的思路。培训归来,新和村村两委迅速行动,转变“等靠要”思想,立足本村种菜传统,创新采用“新农人引领+村集体参与+供销社合作+村民入股”模式,从近100户村民手中流转1000亩田地与山林,以“定制水稻+油茶套作中药材+大棚蔬菜”的方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轮作农业。
如今,一期蔬菜大棚项目已成功采收,二期项目已经播种下蔬菜苗,预计今年9月份可投产。三期项目现在正在规划建设中,预计明年6月可投产,整个蔬菜基地预计共建设100个蔬菜大棚,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00万元左右。
“目前公司已吸纳58名农户务工,每人每年大概能增收2万元以上,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徐世华介绍,未来基地将计划完善公司化运营体系,吸引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翠屏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翠屏区紧扣“党建引领、要素保障、提质增效”三个关键,持续深化“村集体+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结合选派“职业经理人”赋能村集体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利用项目、资金、土地、人才等资产资源,因地制宜挖掘村集体潜力、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已公开交易农村产权21宗,交易金额1035万元,有力促进了村集体发展壮大。未来,翠屏区将继续围绕着全区的集体经济发展,通过企业+农户+村集体的运行模式,助力全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