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5日电 (石玉莹)“这一路走过来是非常辛苦的,能够让我坚持下去的原因,是我对这个行业、这个产业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站在位于成都市温江区的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园区里,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产业图景,民革党员、温江区新联会副会长、温江区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四川隆康高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利的目光里透着坚定。从2009年踏上这片土地至今,她将十余年青春融入温江产业发展,从拓荒者到领路人,用拼搏与坚守书写着个人奋斗与区域发展的共生故事。
2009年的温江永宁片区还亟待开发,低矮住宅零星分布,交通、商业配套近乎空白。作为成都医学城早期规划建设参与者,姜利初到便感受到挑战:“招引企业时,人家说连员工吃饭的地方都没有,怎么留人?”但她带着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初心扎进这片“处女地”。在参与招引相关医疗资源落地后,2013年她带领团队拿下土地,建设三医创新中心,开启自主开发运营产业园区的历程。

创业初期困难远超想象。创新中心一期定位“医科总部基地”遇冷,企业嫌配套不足。姜利迅速调整策略,从基础入手:园区自配交通接驳车、投资建设食堂、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那时是企业和政府双向奔赴,我们整理需求,和政府一起补短板。”姜利回忆,2015年一期投用,首个招引项目的落地成为破局关键,“龙头机构认可产业生态,给后续企业吃了‘定心丸’”。
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周期长、初创企业成长难,姜利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组建药学博士领衔的团队,每周举办“三医大讲堂”;对接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推动10多个华西医院转化项目落地。成都德信安创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初入驻时仅3人,团队帮其对接投资、办理注册证、协助选址,如今企业创始人与他们亲如朋友,“看着‘小苗’长成‘小树’,辛苦都值了”。
作为民革党员和温江区新联会副会长,姜利将基层实践转化为建言资政:针对企业融资难,建议加强产业基金扶持;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升级,调研提出系统建设建议。2024年成都“立园满园”行动中,她结合温江三大地标产业提出建议,推动农高创新中心短时间招引28家农业科技企业。“民革给了发声渠道,企业需求是建言‘风向标’。”她说。

2020年,姜利转向农业科技领域,操盘农高创新中心与未来食品产业园。借鉴成都医学城经验,她注重“精准定位”:一期聚焦高校成果转化,二期规划为农业科技总部基地。未来食品产业园针对企业市场需求,计划搭建展销平台。“总结过去‘弯路’,更注重高校资源嫁接,川大校友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研发项目成园区‘常客’。”她认为,园区发展离不开温江高校资源和政府支持,“营商环境像‘土壤’,企业能扎根、成长有养分。”
如今的温江在姜利眼中已实现“升级迭代”:三医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企业云集,农高创新中心农业科技项目加速转化,未来食品产业园创新型企业相继入驻。姜利也从“外来者”变成“新温江人”,全家迁居至此,孩子在当地上学。“温江有高校、政策、产业基础,是干事创业的好地方。”谈及对年轻人的期待,她希望更多人带着知识热情来到这里,“我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在产业发展中实现价值,让温江明天更有活力。”
16年时光,姜利见证现代化“金温江”的蜕变,成为政企协同、校地合作的纽带。作为统战成员,她以专业服务“3+6”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作为创业者,用热爱诠释奋斗精神。“企业成长、行业认可是最好的勋章。”在温江这片产业沃土上,她的故事仍在继续,更多因热爱汇聚的力量,正推动城市在高质量发展路上稳步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