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8日电 (邹立洋)“我们博物馆主要以苗族文化为核心,从苗族历史、民间文学,到农事节庆,再到苗族音乐、医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都能找到鲜活注脚。”日前,在泸州市古蔺苗族文化博物馆,解说员何兰娓娓道来。

不远处的苗乡织女园内,苗族同胞们头戴银饰,同样穿着传统民族服饰,展示着苗家刺绣艺术,吹奏着芦笙,只为更加全面地展示苗族文化。
据了解,作为川南片区首个苗族文化博物馆——古蔺县苗族文化博物馆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坚实阵地,也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而对大寨苗族乡而言,它也更像一粒种子,为乡村发展注入文化底气,让沉寂的苗乡开始酝酿别样的生机。”古蔺县大寨苗族乡组宣委员蔺磊感慨。
“特色的民族文化,当地如何利用并融入到乡村发展?”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蔺磊笑着表示,答案“藏”在每年正月的踩山节里:以前踩山节是姑娘小伙笙歌定情的日子,如今已演变成苗汉同胞共庆的盛会。
连续举办三十余届的踩山节,早已不是简单的民俗活动——在祭花竿、唱民歌、吹芦笙等特色活动中,大寨苗乡将传统祭祀、农耕文化、民族团结等内容融入其中。据介绍,今年的踩山节还新增了民族好物展示环节,更让游客在赶乡集、品高山茶、喝拦门酒的互动里,沉浸式触摸苗族文化的温度。
大寨苗族乡的探索不止于节庆。据介绍,当地成立强村公司,把刺绣、蜡染变成订单产品,一枚绣着苗家图腾的小香囊,经由电商平台飞向全国各地;在泸州市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内,6000余亩烤烟去年带来2059万元产值,与引进的王氏凤妈、绿秀菌业等7家企业一道,撑起“粮、烟、蔬、果、菌”综合农业园区的骨架,让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余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近6%。
“发展产业的同时,民族文化的传承容不得半点马虎。”该乡党委书记詹鑫说,当地中心校开设的民族文化课程上,孩子们跟着老艺人学唱古歌、学吹芦笙,家庭里长辈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成了最生动的教材。不仅如此,乡上还挖掘出多位民间艺人,将传统歌曲与现代音乐融合,让芦笙旋律搭上节庆舞台的节奏,让文化自信在年轻一代心中慢慢发芽。
“民族文化好比大寨乡的根与魂,产业发展则是枝叶与果实。”詹鑫总结道。谈及未来,詹鑫表示,既要让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也要让它在市场上焕发新彩;既要让踩山节的芦笙声响彻乡村,也要让它带动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在继续走好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之路上,让苗乡的文化底色更亮,发展底气更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