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3日电(陈之乐)一份提前的保单,在成都暴雨中护住了千年古桥。今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让成都天府新区的省级文保单位二江寺拱桥面临严重威胁。危急时刻,这份三个月前签订的创新保单及时激活应急机制,成为守护古桥的关键力量。此次成功抢险,标志着成都探索的融合金融保险力量服务文化遗产长效保护的新模式,顺利通过首次实战检验。

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深入推进。如何将普查成果转化为持久的保护动力,有效破解基层地区普遍面临的资金短缺、专业力量不足、风险管理薄弱等难题成为关键。作为文物资源大省四川的核心,成都拥有6914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守护压力与责任并重。
响应国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中国人寿财险将服务文物保护纳入重要战略方向。在总公司战略指引下,国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积极推动本地实践。作为具体落地执行机构,国寿财险成都市中心支公司在成都市文物局的指导与支持下,在天府新区率先推出“文物守护者”创新保险试点项目。
7月9日傍晚,特大暴雨袭击成都,接入“文物守护者”智能监测系统的天府新区平台发出紧急警报:二江寺拱桥右岸第三孔桥墩底部遭洪水猛烈冲刷掏空,墩台条石脱落,金刚墙出现结构性裂缝,局部桥墩悬空,千年古桥安全告急。
警报触发保单应急响应机制:国寿财险专业理赔团队在30分钟内冒雨抵达现场,同步开通理赔绿色通道;1个小时内,由成都市文物局、天府新区文物局、技术合作方“文保科技”及国寿财险专家组成的联合抢险指挥组迅速成立。依托保单赋予的资源调度权限,指挥组连夜调集了专业古建修复团队,携带水下探测仪、特种加固材料等设备紧急赶赴现场。
经过连续72小时抢修,运用高分子速凝材料填充墩基空洞、钢架临时支撑与裂缝压力灌浆封护等综合措施,完成了墩基加固与裂缝修复,这座古桥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二江寺拱桥的成功守护,是对“文物守护者”保险核心理念与运作模式的首次实战验证。该项目摒弃传统保险“事后赔付”的被动模式,以“防重于赔”为原则,构建“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保障体系:前置预防,依托物联网监测、结合历史灾害案例库与大数据分析模型进行动态风险评估,提供专业防灾建议。设立预防性维护资金池,支持定期结构检查和小微修缮,力求将风险消除在萌芽;高效应急,通过建立标准化应急流程,确保险情发生时能迅速调动专业外部力量精准干预,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补偿托底,为灾后修复提供坚实的财务支持。
在保障模式上,“文物守护者”实现了关键创新——“化零为整”。天府新区首批试点为该区域128处不同类型不可移动文物提供了总额高达1亿元的风险保障。此举精准破解基层痛点,将不可预见、分散的文物抢救性支出转化为可预算的固定保费支出,有效缓解了“无灾不能用、有灾不够用”的资金困境,以及日常维护和专业人力不足的压力,提升了基层文保的韧性与应对能力。
二江寺拱桥的化险为夷与“文物守护者”试点落地,为成都乃至四川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提供了实践样本。这一模式在成都市文物局主导协调下,以保险机制为纽带,以科技监测为支撑,有效整合了市场专业力量参与文保。它不仅为成都填补了文物专业保险服务的空白,更是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转化为系统性、长效保护动力的有益尝试。
国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试点是探索金融赋能文保的重要一步。二江寺拱桥的实践表明,“风险管控+金融赋能”的模式,能有效分担基层压力,为散落的历史遗存提供系统性、可持续的保障方案。这不仅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其形成的“成都经验”,也为全省乃至全国运用金融工具转化第四次文物普查成果、加强文化遗产长效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