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机器人进厂“打螺丝”成现实 成都这场国企开放日揭密制造业转型
2025年07月25日 18:5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5日电   当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深度融入制造业,未来的工厂会是怎样的图景?是工业机器人挥舞机械臂,以微米级精度进行装配;是中小工厂“一键下单”像打车般精准匹配解决方案……这些曾存在于科幻片的场景,如今正在加速成为现实。

  在四川天府新区天府数智产业园内,成都产投集团下属科服集团运行管理的“四川省制造业智改数转赋能平台”(以下简称赋能平台)正悄然推动这场产业变革。通过为工业企业“看病开方”,该平台正以“产业新引擎”的姿态重塑四川智造的筋骨与未来。

  7月25日,由成都市国资委主办、成都产投集团承办的“智造未来·转型共生”——蓉城国企开放日活动在此举行。近50名企业、市民、媒体代表们带着大众最关切的“转型之问”走进赋能平台,揭秘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密码。

观看成都智能互联汽车工厂展项。成都市国资委 供图

  探秘“智改数转”

  并非遥不可及的“黑科技”

  漫步在6300平方米的赋能平台展厅,四川制造业的转型图谱徐徐展开。这里汇聚了全省顶尖的解决方案与技术资源:通威高效电池智能车间、东方电气高效绿色数字化车间(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国内首条黑灯产线)、长虹电子等龙头企业的标杆案例,与卡诺普高性能焊接机器人、数之联AI智能机器视觉检测等设备技术交相辉映。在充满科技感的多媒体展陈下,将未来工厂的想象变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近年来,四川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作为拥有41个工业大类行业的制造大省,四川省传统产业在六大优势产业中的占比超70%,“智改数转”的潜力巨大。

  那么,“智改数转”到底指的是什么呢?通俗来讲,“智改数转”是指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以“机器换人、数据换脑”为出发点,全面提升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等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实施“智改数转”,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能源资源消耗、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实现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赋能平台专家打了个比方:“智改数转”就像给工厂定制“健身方案”——通过“智能化改造”升级肌肉(设备),通过“数字化转型”疏通神经(数据流),让企业跑得更快、更省力。小到纺织生产线的流水线生产,大到智能发电设备诊断决策系统,都离不开这套体系。

  “我们汇集了大量省内灯塔工厂、绿色工厂的案例,依托丰富的资源库,能为企业高效匹配到符合自身需求的软硬件供应商,中小企业也完全可以‘抄作业’。”赋能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就像一个‘分诊台’,通过为企业问诊把脉、精准施策,依托于平台的政策支持、技术产品、资源要素等“一站式”供给能力,一套流程走下来,就能显著提升企业“智改数转”对接的成功率。”

  截至2025年7月,该平台已吸引近200家顶尖服务商入驻,涵盖技术咨询、智能装备等10大领域,为2600余家企业开出了“转型处方”。

图为沉浸式体验智能制造项目。成都市国资委 供图

  转型难题“如何破”?

  从“盲人摸象”到“有章可循”

  “工厂干得好好的,为何非得要转型?”在交流环节,一些企业代表的疑问,道出了对投入风险与技术门槛的普遍担忧。传统观念认为,“智改数转”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能同时深耕行业又懂数字化的专业服务商较少。说白了,在许多中小企业看来,转型如同“豪赌”——投入大,收益却充满未知。

交流座谈环节现场。成都市国资委 供图

  谈到如何破解转型难题,科服集团智改数转服务中心负责人指出,“以前企业转型是‘盲人摸象’,现在平台把政策、技术、案例‘三池合一’,好比打开工具箱任君挑选。”

  瀚江新材2024年开始谋划转型,科服集团智改数转服务团队在收集到企业在玻璃棉自动包装生产线有智改数转需求信息后,快速响应,组织专员队伍入企调研,详细了解企业现状,剖析企业需求,在供应商“资源池”认真筛选,精准匹配了四川托璞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并实施玻璃棉自动包装和贴面系统解决方案,预计企业生产效率提升5%以上、人力成本降低约10%。

  与此同时,针对企业普遍关心的资金问题,赋能平台构建了全周期服务链,创新采用政企联动模式。具体而言,就是由作为运营方的成都产投集团,充分发挥其市场运作优势,通过提供股权投资、担保贷款、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将“智改数转”的最新政策进行系统汇编和解读培训,帮助企业提前规划项目方案,以争取更多资金补助。

成都市国资委相关负责同志作工作交流。成都市国资委 供图

  “真正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消除‘不敢转、不会转’的顾虑。”成都产投集团交出的运营成绩单印证了这一理念:平台运行10个月来,累计举办400余场公益活动,累计近万名社会群众参观见学,为2600家企业开出“转型处方”。更深入的服务藏在细节里——当企业提出转型需求,赋能平台深度参与,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陪跑模式,已成为蓉城国企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注脚。(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