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在地发展引领者顾毓敏:播撒“在地创生”的种子
2025年07月29日 10:5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9日电 (袁牟知博)“我想做一些真实、美好的事情。”顾毓敏回忆着2019年的那个清晨,她站在成都温江区天星村的田埂上,畅想着这片土地的未来。作为温江区新联会会员、易岚在地创生(成都)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彼时正带着“在地创生”的理念,准备在这里开启一场重塑乡村生态的探索——如今的天星村,是四川省最早起步的“数字游民”社区,拥有创舍、匠坊及在野3处空间载体,共享办公空间可同时满足50人办公,青年旅舍提供30余个床位。

  顾毓敏是一位深耕温江二十余载的“新村民”,曾参与成都医学城等产城综合体项目开发,2019年转向乡村运营,她的职业生涯始终与温江的发展脉络紧密交织。“从开发转向运营,是想回到‘生命、生活、生意’三生平衡的底层逻辑。”顾毓敏回忆着转型初衷。初到天星村时,她面对的是传统花卉编艺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以及城乡融合背景下人才与业态的重构课题。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数字游民社区”的概念引入天星村——这个创新构想,在2019年尚属前沿,却为天星村打开了连接城市创新资源的窗口。

顾毓敏在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上发言。温江区委统战部供图

  “天星村既保留着田园的肌理,又紧邻成都都市圈。这里不是纯粹的田园,也不是城市的附庸,而是城乡融合的‘过渡地带’。”天星村是顾毓敏的理想样本,于是她将挖掘在地要素,让乡村成为‘有根的孵化器’视为使命。

  她的第一步是“松土”——打破传统文旅的路径依赖,以“数字游民社区”为切口激活人才引擎。2020年,天星村迎来首位数字游民,2023年开放后吸引数百余名数字游民旅居。如今,村里已孵化出7家创新企业,长期驻留者形成“一人一业态”生态。

  “在地创生不是简单的资源整合,而是生产关系的重构。”顾毓敏解释道。她将自己定位为“链接器”,一方面对接政府政策与市场资源,为创业者搭建风险可控的试错平台;另一方面推动新老村民融合,通过社区营造活动让城市青年与本地居民形成“双向奔赴”。事实上,创业初期,顾毓敏面临多重挑战。村民对“数字游民”概念的陌生、投资者对“慢生长”模式的质疑,甚至团队内部对发展路径的分歧,都曾让项目陷入瓶颈。“最困难时,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做民宿赚快钱’,但我们坚信,人才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变量。”

  她用“吸引力法则”形容破局过程:当第一个数字游民扎根、第一个文创空间开业、第一次城乡青年市集举办,越来越多“同频者”被吸引而来。更重要的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在此碰撞——村民擅长的花木编艺被“激活”,闲置农房成为共享办公空间。

  如今的天星村,已成为温江区“农创+文旅”产业生态的重要拼图。顾毓敏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第一颗种子”:“我们必须躬身入局,用三个空间,即创始人工作室、青年创业孵化器、社区营造实验室,验证从0到1的可能性。”

顾毓敏在天星村。温江区委统战部供图

  她的目光不止于一村一地。2023年起,团队开始向周边乡村输出“天星模式”:在成都近郊试点“城乡融合社区”,将数字游民生态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与高校合作建立“乡村创新实践基地”,探索农科技术转化路径;发起“新村民计划”,吸引海外华人青年参与乡村文创项目,为传统村落注入国际化元素。

  而作为温江区新联会成员,顾毓敏更是将产业实践延伸至人才培育领域。她联合乡建者小会等社群组织,构建“乡建朋友圈”,推动企业、高校与社会资本联动。如今的天星村,已经成为一个新阶人士的聚集地,在她看来,天星村的价值不仅在于孵化了多少企业,更在于探索出“城乡融合背景下未来生态社区”的范式——这里既有数字游民带来的新商业逻辑,也有老村民坚守的传统技艺,两者通过“林盘+”经济模式形成共生系统。

  暮色中的天星村,编艺工坊与数字游民宿舍灯火交相辉映。正如顾毓敏所言:“乡村的未来需要耐心培育——松好土、浇好水,然后等风来。”从初遇温江产城项目,到如今让“在地创生”的种子生根发芽,她用多年时间证明:当个人理想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当城市创新基因与乡村原生土壤碰撞,便能生长出兼具诗意与活力的“近处远方”。(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