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京什携手启新程:从深情援建到共荣共生的跨越
2025年07月29日 15:3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9日电 (肖宇 吴文良)近日,北京什邡交流合作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为这场跨越3000里的“双向奔赴”按下了崭新的启动键。

  从汶川地震中伸出的援手,到如今深度交融的发展共同体,京什协作已走过非凡的十六年。从“1.0”的紧急援建,历经“2.0”“3.0”“4.0”的迭代升级,两地情谊在岁月淬炼中愈发醇厚,合作维度不断拓展深化。

  如今,一幅产业互促、民生共享、情感交融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京什两地携手,共同书写着新时代区域协作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活动现场。 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共振:从“输血赋能”到“创新共生”

  依托京什交流合作协会构建的高效平台,两地产业协作早已突破单向帮扶的屏障,跃升至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的新境界。

  “京智”赋能“什造”升级,中关村科技产业基地的创新基因与什邡经开区产业沃土的共谋,催生了“总部+研发+制造”的京金什协作模式。明日宇航、中航智等多家北京企业扎根什邡,欣旺达、天合光能等百亿级项目相继落地,为新材料产业注入澎湃动能,挺起什邡制造的“硬脊梁”。

  抢占未来赛道,助力产业发展。2月21日,什邡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产业投资推介会在北京举办,标志着双方将合力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为什邡打造千亿级绿色产业区铺就基石,擘画产业新蓝图。

  “北京订单”激活乡村振兴,七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年产值突破27亿元,猕猴桃、川芎、黄背木耳等特色农产品享誉京城,电商赋能带动农户增收超30%。文旅产业流金淌银,龙门之巅度假区加速建设,“熊猫专列·什邡号”扬帆出海,“一山一城”文旅品牌闪耀川西,天府旅游名县实至名归。

美丽什邡。 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民生共暖:从“硬件奠基”到“长效协同”

  昔日援建的学校、医院,已成为京什情谊的永恒地标,更是两地长效协作、惠泽民生的坚实底座。

  教育均衡“加速度”。67所由北京援建的学校持续释放资源红利,35所什邡学校与清华附中等名校深度结对,线上线下交流频繁。12期骨干教师培训、干部赴京挂职、北京专家赴什授课惠及师生超万人次。2024年8月,“钱学森创新实验班”落户什邡中学,北附教育集团崛起,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医疗强基“护健康”。立足援建医卫项目,北京累计选派414名专家“组团式”援什,完成30余家医院精准帮扶。20个北京中医药学会专委会工作室挂牌、京什放疗中心启用,助力什邡荣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什邡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三甲”,什邡中医医院成功创“三乙”,重症救治能力显著提升,守护着百姓“生命线”。

  幸福底色“更鲜亮”。交通路网持续织密,182公里新建公路与市政道路、7座新筑桥梁贯通城乡,“北京大道”等“经济动脉”畅行无阻。8.4万户农房焕新颜,3.7万套城镇安居房拔地起,5073套保障房托起万家“安居梦”,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看得见、摸得着。

  情谊共融:从“感恩于心”到“反哺于行”

  京什协作最动人的篇章,是情谊的升华与力量的传递,是“首都精神”的什邡实践。

  “受援者”到“支援者”的深情蜕变。什邡将感恩铭刻于心,更化作坚实行动。玉树地震后,什邡敞开怀抱开设“玉树学生班”;将凝结京什智慧的“援建模式”复刻至凉山喜德,助力脱贫攻坚;芦山地震、北京“7·21”“7·31”暴雨灾害时千里驰援、募捐千万。深情诠释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大义。

  “共生力”铸就发展“新高地”,在北京的鼎力支持下,2024年,什邡GDP突破500亿元大关,县域经济稳居德阳前列,连续三年获评“四川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数据背后,是京什两地资源深度互补、发展理念的相互激荡、创新思维的相互促进所凝结的强大“共生力”,驱动着什邡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破浪前行。

  京什协会第三届会员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京什协作站上了深化拓展、全面升级的新起点。面向未来,两地将紧扣发展脉搏,深化优势链接。什邡将借力首都的科技、人才高地势能,在教育医疗提质、文化文艺繁荣、商贸流通升级、社会治理优化、企业家群体互动等领域精准发力。同时,积极拥抱新经济浪潮,携手探索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无限可能,为两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更加可持续的新动能。

  燕山岷水同频共融,十六载深情再谱新篇。京什协作已从灾后重建的“生命工程”,成长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标杆”。当奋楫笃行的号角再次吹响,这段跨越万水千山的深情厚谊,将在更为壮阔的画卷上写下新的时代注脚。(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