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泸州:推行分级分类职业技能培训 精准回应重点群体就业期盼
2025年08月05日 16:1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5日电 (张益)“你好,我今年刚大学毕业,现在在家待业,想学习无人机驾驶技术知识,请问有没有适合我的免费培训?”近来,泸州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电话咨询持续升温。电话一头是群众的迫切期盼,一头是落实惠民政策的“最初一公里”。群众有所呼,政府必有应。推动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直达群众,泸州市这样破题。

  摸清底数:拉网全面摸排,掌握培训需求

  “群众普遍想学无人机、茶艺、汽修等,我们正‘按需补缺’新增工种。”泸州市纳溪区人社部门有关负责同志说。年初以来,送政策上门、送服务入企、送服务下乡,是泸州市全力惠民纾困解难、护航营商环境的剪影,也是泸州市人社系统主动下沉一线、靠前答疑解惑、改进服务方式的切入点。

  为让培训更精准,泸州人社、住建、卫健、民政等部门联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拉网式需求摸排,通过数据比对、实地走访、电话访问等,摸清农村妇女、毕业大学生、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意愿、技能水平及培训需求。一个月内,共摸排出1500余名有参训意愿的群众,结合企业用工和群众意愿,指导机构新增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病患陪护等5个工种。

  回应期盼:加大政策供给,优化培训体系

  “以前没技术难找稳定工作,现在政府送培训、补费用,学会叉车就能上班,太好了!”正在参加培训的王先生感慨道。在泸州,越来越多群众像他这样,希望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这正是泸州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实施全省分级分类职业技能培训试点,推动“技能促就业、就业好增收”的生动写照。

  泸州市作为分级分类职业技能培训全省首批九个试点市(州)之一,针对前期摸排的群众培训需求,坚持分类施策,努力把政策的“东风”,精准吹到每一名有培训需求群众身边。4月以来,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重点企业用工、重点群体就业需求,在全省率先印发工作方案,市级有关部门、区县、培训机构合力构建“大培训”工作格局,明确以技能促进就业为导向,锁定共同开展急需紧缺工种、特色品牌项目等培训不少于5250人次的目标任务,订单式、定向式、定制式培养技能人才。

  全域开花:分级分类办班,对接多元产业

  4月29日,泸州市首期分级分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培训班,在叙永县郎酒东方玻璃有限公司开班。该期培训班聚焦在岗职工技能再提升,创新“政府搭台+市县联动+校企共育”的模式,采用“理论+实操+考核”一体化教学,经过10余天的系统培训,考取中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合格79人,通过率达94.05%,企业降低工业机器人设备故障率30%以上,生产效率预计提升20%以上。

  自推行分级分类职业技能培训3个月以来,泸州开班热潮持续。除工业机器人领域,白酒酒体设计师、养老护理员、保育师、电子商务、汽修、电工等多个市场紧缺职业(工种)培训班也陆续开班。这些培训班分布在各个区县,与产业紧密结合,精准回应了群众期盼,真正实现参训群众全免培训、培训机构降本增效。目前,全市已开设培训班102个次,培训4621人次,训后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748人次,发放培训补贴343.89万元。

  技耀前程:培训前端发力,就业后端联动

  “我们江阳区的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班太抢手了,首期56名学员还没结业,多家企业就‘抢人’,完全供不应求!”泸州市江阳区培训机构负责人感叹。

  4月以来,泸州市通过“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为学员搭建了从培训到就业的快速通道,提升了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就业质量的提高,600余人次学员培训后,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了稳定就业,缓解了企业技术人才短缺难题,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赢。此外,泸州市还积极开展就业跟踪服务,对就业学员进行定期回访,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适应情况,及时解决问题,确保了就业稳定性。

  “接下来,我们将深化拓展前期试点做法,聚焦就业岗位挖潜扩容、就业需求精准对接,面向有就业和培训意愿的重点群体,扎实做好分级分类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劳动者以一技之长创造美好前程。”泸州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负责人表示。

  据悉,为降低群众和培训机构的成本负担,泸州市还建立了差异化、分段式补贴机制,对纳入《泸州市10条重点工业产业生态链(行业)领域急需紧缺培训职业(工种)目录(2025—2026)》的,按现行补贴标准的120%给予补贴。对目录外的,按现行补贴标准的100%先行补贴,培训结业后3个月内实现登记就业的,再按现行补贴标准的20%给予补贴激励,该政策从2025年4月起执行,直至2025年12月31日。(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