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探秘!全国首批绿色低碳标杆厂如何守护美丽城市
2025年08月15日 11:3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5日电 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在成都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公园城市,水清岸绿是美丽城市图景不可或缺的底色。这背后,离不开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健康运转。将污水化为清流、回补江河的再生水厂,正是这循环中至关重要的枢纽。

  作为守护城市水脉的关键一环,成都环境集团排水公司成都市第九再生水厂经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评审和地方复核,成功入选首批“技术管理协同创新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据了解,该厂是全国一次性建成单体规模最大的再生水厂,最高日处理水量可超120万立方米,近三年出水水质达标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均达100%,为城市水脉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让人民群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俯瞰成都环境集团排水公司成都市第九再生水厂。 成都环境集团供图

  智慧赋能,驱动低碳运行新效能

  自动化、数字化、智慧化是第九再生水厂提升效率、降低能耗的关键所在。基于实时液位数据,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运算,搭建成本最优的水量调度模型,另一方面通过与成都环境集团兴蓉市政公司深度协同,构建了高效可靠的厂网一体化联动机制,实现了管网、泵站与水厂的统调度与高效协同,中心城区污水处理产能策略得以优化,有效缓解管网压力,稳定进水负荷,保障了整体运行的高效稳定及成本最优。

水务环保一体化智慧运营平台。成都环境集团供图

  同时,以智慧水务建设为抓手,搭建稳产高产、控本增盈的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强化生产运营数字化管理,形成数智产业新价值高地。基于400余项核心数据收集,构建了多个智慧化应用场景,实现了生产数据的全流程采集、分析与反馈,为精细化运行“诊脉开方”,让每一份资源投入都精准高效。

  精打细算,谱写绿色生产新篇章

  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第九再生水厂持续向“内”挖掘潜力,以技术创新驱动绿色生产。为提升生化池曝气效率,实施清砂换盘;创新运用前馈控制与后馈控制相结合,优化反硝化滤池-生化池协同除氮工艺,实现了碳源的精准投加,生产药剂脱氮除磷药剂大幅下降较2023年同比下降61%;对鼓风机、进水提升泵等重点能耗设备开展节能优化与技改,实施严密能耗监控。一系列“组合拳”成效显著,处理每立方米污水的电耗降至0.25 kWh,药耗与电耗实现“双降”。

  目前,其出水除总氮指标外,已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水域标准,品质显著提升。

成都环境集团排水公司成都市第九再生水厂厂区。成都环境集团供图

  变废为宝,拓展循环再生新价值

  美丽城市的发展要可持续,则离不开低碳。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对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九再生水厂积极拓展污水资源化利用维度,将再生水蕴含的热能“变废为宝”,依托水源热泵技术,为约3000平方米区域提供集中制冷供暖服务,总冷、热负荷分别近400千瓦和250千瓦。同步推进的光伏发电项目,预计装机容量约6MW,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459万度电,为厂区注入绿色动能。脱水后的污泥通过管道及车辆转运至兴蓉污泥公司、锦安成环水务公司,经“半干化+焚烧”工艺处置,实现了污泥的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打通了污水处理的“最后一公里”。

俯瞰成都环境集团排水公司成都市第九再生水厂。成都环境集团供图

  从水中“寻”热能、向阳光“借”电力、让污泥“变”资源,这些举措不仅大幅削减了厂区自身碳排放,也为城市探索资源循环利用途径、迈向“无废”未来贡献着坚实力量。

  融入城市,绘就生态和谐新画卷

  空气清新,草木繁盛,漫步于厂区内,可以看见精心规划的绿化景观与处理设施和谐共生,经净化后的再生水应用于厂区绿化浇洒。第九再生水厂着力打造生态友好型厂区,让厂区环境焕发勃勃生机。

  更重要的是,其高标准处理的再生水,持续回补城市河、湖、湿地。在清水河上游龙爪堰,源源不断的清流注入河道,补充河道生态基流助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形成;在成都首个中水湿地——肖家河湿地公园,再生水的注入保障湿地系统的良好运转,经过湿地的进一步净化可达Ⅲ类水体标准,湿地出水再补给肖家河水系。

  再生水已成为守护锦江、锦城湖、都江堰灌区末梢水系等水域清流的重要力量,为市民推窗见绿、亲水乐水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让“公园城市”的幸福底色更加鲜亮。

  下一步,成都环境集团将锚定“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的重要任务持续发力:深化技术革新,探索更高效的能源回收利用模式与低碳处理工艺;拓展资源循环,推动再生水在工业冷却、城市绿化、生态补水等领域的规模化、高值化应用;强化智慧管控,依托厂-网-河数字平台,实现补水调度与水质预警实时优化、曝气加药精准调控、再生水管网智能调度。聚焦绿色与低碳,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以“清流”守护城市之美。(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