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5日电 (张深远 许显英 梅艺萱)“我们多跑一里路,乡亲们就少翻一座山。”“他们不方便,我们就走进去。”泸州市古蔺县地处连绵的乌蒙山区,山路四通八达却蜿蜒曲折,既是灵秀壮丽的山水风光,也是老百姓出门办事的重重考验。“路途远、通勤难、来回跑”等问题,困扰着山里的群众。
2025年,古蔺县将政务代办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将非贫困村、普通农户纳入帮办代办的范围,218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到全县2185个村(居民)小组实行代办,构建起“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便民服务站—小组代办点”四级政务服务体系,让群众办事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在家就能办成事。截至今年7月,古蔺县全域代办累计为群众代办事项4万余件,占全县同期政务办件总量的40%。
原林村是距离黄荆镇政府最远的村,到镇上办事往返要2.5小时。8月11日早上8点,原林村的雾气还没散尽,代办员林钞已经挎上帆布包,骑着摩托车出门了。今天他要把村民王汉均的慢性病证送到家里,顺带帮沿路的村民取快递。
2025年,原林村将便民服务点建到群众家门口,构建1个村级服务站+6个组级代办点服务网,13名代办员全天候响应。“村里现在80%是老人和孩子,有的确实没有智能手机,只能线下。很多时候,我一脚油门的事情,可能就节省好几个人跑路,只要不是特别紧急的事,我顺路就办了。”林钞说。
这6个代办点像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大山褶皱处,原林村13名代办员的手机号成了这里专属“民生热线”。在田间地头、在农户家里,在风雨中、在烈日下,一个个来回穿梭的身影,一件件看似微末的小事,代办员们都尽力做到,以实际行动回报乡亲们的期许与信任。而全域代办98%的满意率,体现在原林村151张养老保险认证的笑脸上,也藏在130户家庭的生活信心中。
“我认不得汉字,耳朵也不好,以前我还能走到去政府办事,现在走路不方便,多亏你们上门帮忙,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侯学芬感激地说。
8月13日,在大寨苗族乡,代办员熊春花正在为85岁高龄的老人侯学芬进行养老保险认证。侯学芬是苗族老人,平时只说苗语。因为行动不便、视力不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老人的子女又长期在外务工,每年的养老保险资格认证成了她的一个大难题。代办员熊春花得知后主动上门服务,按照认证步骤帮助老人在家里进行人脸识别、信息核对。
“在大寨苗族乡,许多这样的老人不会说汉语,交流的时候只能用苗语交流,沟通是个最大的问题,他们说的有些我都不太能听懂,只能连比带猜的进行沟通。”熊春花说。
从盖公章到管冷暖,这张服务清单越拉越长。在古蔺县,这样的身影有2000多个,他们大多由村组干部兼任,他们既熟悉村里环境、对各家情况知根知底,又对办事流程和资料较为熟悉。为乡亲们代取快递、帮商超和农家乐代填年审表、开展矛盾纠纷调解……“代办员们”背着文件包走遍了古蔺的大山小坳。
当城市享受着“指尖办事”的便捷,蜿蜒的山路仍有人用脚步去连接时代。当数据在云端飞速流转,信任却在一次次弯腰倾听中生根发芽。从“最后一公里”到“服务零距离”,代办员的背包里,装的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环,更是无数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让“人民至上”的承诺,化作乌蒙山深处最温暖的回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