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汶川县水磨镇全面推动“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
2025年08月18日 13:4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8日电 (伍排勇 朱春悦 刘毅)近年来,汶川县水磨镇积极争取以工代赈项目,通过落实“1333”以工代赈项目管理体系,全面推动“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连日来,位于水磨镇马家营村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林业草原配套项目正在顺利推进。

水磨镇马家营村“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施工现场。汶川县委宣传部  供图

  8月17日,走进汶川县水磨镇马家营村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施工现场,几十名当地群众在挖掘机和运输车辆的配合下正在开展道路堡坎工程建设,建设现场大家佩戴安全帽,身穿红马甲,按照培训要求,在各自岗位上忙碌。该项目自7月份正式动工以来,已经全面进入施工阶段,目前正在加快路基堡坎等工程建设进度,为下一步路面铺设、防护栏安装等做准备。

  “我们村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林业草原配套项目主要包括硬化生产作业道路长6.4公里,新建排水沟5公里,挡墙6300立方米,涵洞20处,目前,解决了220名群众务工岗位,主要涵盖特殊岗位和一般务工人员,该项目的实施可以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及技术学习,提升村民长期就业能力。”马家营村党总支书记刘明虎介绍,该项目的实施切实发挥出“赈济”实效,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最终实现项目高质量、群众高收益、发展可持续的三重目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支撑。

  该项目作为汶川县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民生保障的重要举措,工程建设备受关注。为总结借鉴其他地区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项目管理、群众动员参与、长效机制建立等关键环节深入排查,举一反三,持续优化流程,实现规范化运作。创新构建并全面落实“1333”以工代赈项目管理体系。“1”套闭环监管,即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监督管理流程;“3”类参与模式,着力探索并优化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具体路径;“3”维长效赋能,聚焦项目设施的长效管护、与在地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数字技术赋能提效;“3”级监督保障,构建完善县、镇、村三级联动监督机制。全力确保项目资金安全与工程质量过硬。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专项资金650万元。项目建设期间,将为当地村民提供220个就业岗位,预计支付劳务报酬228万元,人均增收超1万元。该项目工期一年,项目完工后,将极大改善当地林业和草原区域的交通条件,为林业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将助力村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为马家营村的康养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汶川县发改局将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对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施工安全等环节进行全程把控,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让以工代赈政策真正惠及广大群众,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