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四川工人日报

一纸书信连匠心 农技星火照山河 跨越山河的对话为困顿中的基层农技工作点燃明灯
2025年08月21日 09:08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 编辑:曹惠君
陈宏(左)到会理市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开展调研和技术培训工作。 受访者供图
陈宏(左)到会理市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开展调研和技术培训工作。 受访者供图

  盛夏七月,一封落款为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信函跨越重山,静静抵达凉山州会理市农业农村局。当陈宏拆开信封,全国先进工作者、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三级研究员杨燕工整的字迹跃然眼前,这位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的高级兽医师难掩激动:“杨研究员的每一句话都像及时雨,为我们基层农技工作答疑解惑、引路支招!”

  千字飞鸿:问计山外的“及时雨”

  这场跨越1000公里的对话,始于省总工会发起的“见字如晤·致匠心”书信活动。作为会理市科技特派团骨干,陈宏在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时常感到高层次人才支撑不足的困境。7月2日,从会理市农业农村局工会了解到征文启事活动,他立即将目光投向达州---那里有位让麻农增收30亿元的“苎麻女神”。31年风雨科研路,杨燕带领团队育成的苎麻品种覆盖全国近半麻区,在川渝大地更是遍地生金。

  陈宏连夜伏案,将困扰会理农业发展的症结凝成书信:如何让良种精准对接市场?怎样破除农业信息化瓶颈?“政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体系如何落地?字里行间满是基层农技人的焦灼与期盼。

  7月14日,带着油墨清香的千字回信如约而至。杨燕以30余年躬耕大地的经验,将科研智慧化作朴实易懂、接地气的一线科技干部实用工作法。“农民的需求就是攻关方向”,她以破解苎麻无性繁殖世界性难题为例,讲述团队如何从田间地头捕捉科研灵感,培育出抗病高产的杂交品种;“品种要对接市场脉搏”,她细数如何根据麻纺企业需求定向育种,让特优质苎麻既纺出高档纱线,又鼓了麻农腰包;“推广体系是关键”,字字凝结着让科技成果落地的真知---在基层建示范点让农民眼见为实,配套技术培训确保学得会用得上,更要打通市场销路形成良性循环。

  最让陈宏心头滚烫的,是杨燕对农业短板的剖析。针对会理市农业信息化薄弱环节,她提出打造“指尖上的农技站”:整合资源开发简易APP, 让农民点开手机就能查粮价、学技术、收预警,让企业实时掌握原料长势。谈及农产品质量追溯,她建议在种植加工各环节部署传感器,用云端数据生成专属追溯码。

  “当消费者扫码看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会理出品’便有了金字招牌。”这些凝结实践智慧的方案,为困顿中的基层农技工作点燃一盏指路明灯。

  星火燎原:共绘田野新图景

  书信往返间,科技兴农的星火已在金沙江畔燃起新光。陈宏捧着回信,眼前铺展出一幅合作蓝图:他计划邀请杨燕团队入驻会理现代农业园区专家工作站,让“苎麻饲料化利用”项目在凉山落地生根。

  “杨研究员说,科研要扎进泥土,我们就要把实验室建在会理的田间地头。”陈宏的计划里,远程培训平台将连通大巴山与金沙江,让更多高层次专家与基层农技人员实现跨区域合作,大家共享“云上平台”,让更多成熟的经验技术及时落地、转化、见效、惠农。

  两封书信,一场跨越山河的对话,折射出新时代农技传承的温度。当杨燕在灯下书写“政府搭台、科研破题、企业转化、农户受益”的融合之道时,当陈宏在高原星光中规划苎麻产业链时,“三个精神”早已透过墨香浸润心田。

  这纸短情长的往来,不仅是个人求教,更是千万农技工作者接力耕耘的缩影---那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那些将匠心融入泥土的执着,终将在乡村振兴的春天里,结出最饱满的穗实。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