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3日电 (李聃)金秋送爽,川南大地铺开丰收画卷。在宜宾江安的田野间,辣椒红艳、稻虾共生、蔬果飘香,一批新农人,谱写出一曲产业振兴的动人乐章喜迎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晨曦微露,江安县留耕镇的千亩皱椒基地已经苏醒。黄建华弯腰捻起一颗饱满的皱椒,红艳的果实上露珠闪烁,就像他眼中期待的光芒。“这批皱椒长得真好,肉质厚实,颜色纯正。”他轻声对身旁的农户说道,顺手将皱椒放入筐中,动作轻柔得像在对待珍宝。
据了解,2024年,经过十余次考察,黄建华相中了留耕镇的水土。“这里的气候、土壤,简直就是皱椒的天然温床。”他在重兴村试点种植20亩,没想到第一年就迎来开门红,亩产高达3000斤。这位45岁的泸州汉子,把贵州大方的辣椒种植经验带回家乡,通过订单农业发展模式,构建起了“核心示范区+辐射种植带”的千亩皱椒产业格局。
“今年产量预计能达到300万斤,总产值突破400万元。”黄建华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今年的收成。黄建华从育苗环节就开始严格把控,同时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使椒苗移栽成活率从70%提升到95%以上。在田间管理方面,新建标准化机耕道4000米,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6300余米,实现农机通达率100%。
最让黄建华自豪的是他构建的“农户+村+镇+企业”四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双收益,带动周边村民季节性就业1万余人次,年增劳务收入超100万元。同时建立保底收购、利润分成、风险补偿三重保障体系,让村集体通过厂房租金、产业分红等渠道实现年增收超20万元。
“我在基地里负责管理皱椒的生长和采摘,手脚快的话一天能摘200多斤,算下来一天能挣100块钱左右。这比光守着自家几亩地强多了!”正在分拣皱椒的大婶笑着说,“多亏了黄总带着我们种皱椒,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与此同时,在江安阳春镇金江村的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里,魏正蛟正带领工人们捕捞罗氏沼虾。这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硕士毕业的新农人,创新性打造“稻虾轮作”立体种养模式,让水稻为虾提供遮阴、避敌的天然场所,虾的粪便与残饵又成了水稻的“天然肥料”。
“我们全程不打药、不施肥,既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更让稻米达到绿色甚至有机标准。”魏正蛟介绍,基地巧用“鳗鱼尾水循环养殖系统”,养殖用水全部采用金江村鳗鱼养殖尾水,这类尾水循环周期短、溶氧量高,且富含虾类所需的有机质与矿物质,不仅大幅节省饲料成本,更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
经过5个月的养殖,基地内罗氏沼虾正大量上市,市场价50元左右,预计产量两万斤,产值达到100万元。今年下半年计划启动二期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流转土地590亩,建成后预计年产量20万斤、年产值1000万元,可解决100人就业。
黄建华的“椒”傲事业与魏正蛟的“虾”路相逢,在江安大地上交织出一幅产业兴旺的丰收图景。下一步黄建华计划三年内带动周边群众扩种至5000亩,形成“核心示范区+辐射种植带+全域产业链”的发展格局;魏正蛟则将进一步优化养殖技术,完善产业链条,打造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罗氏沼虾产业集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