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重回李庄·赓续文脉”产才对接暨校地合作活动在宜宾举行
2025年09月27日 11:3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7日电(吴平华 刘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同济大学与宜宾学院签署深化校际合作协议,上海交通大学(宜宾上交大新材料研究中心)与宜宾海丰和锐有限公司签署双方长期合作框架协议……26日,“重回李庄·赓续文脉”产才对接暨校地合作活动在宜宾举行,来自35所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院校领导、高能级专家学者、高水平科研团队,循着文化的足迹聚首李庄,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深化校地合作,共筑产才融合发展新生态。

“重回李庄·赓续文脉”产才对接暨校地合作活动现场。 王宇 摄

  活动以历史为轴、以发展为脉,让与会人员见证历史名城、文化重镇如何将中华文脉、抗战精神淬炼成文化基因,更亲历长江首城如何通过实心干事、科学作为建设大学城科创城、提升城市能级、塑造发展高地,实现溯历史渊源、探产业新城、看宜宾新貌、促产才融合、助发展大计的双向奔赴。

  人才氛围浓厚

  支撑宜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活动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校与宜宾政企共签署协议12个,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为宜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签约仪式现场 。 王宇 摄

  当前,宜宾正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智力和人才支撑。此次活动,既是为了重温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以李庄文脉为纽带,搭建高能级的产才对接与校地合作平台。“宜宾将进一步完善覆盖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就业创业、生活安居的全链条保障体系,以一流的发展环境、优厚的政策支持,携手各大高校、科研院所打造校地合作、产才共兴的新典范。”宜宾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科研、重人才。是宜宾近年来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宜宾奋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擦亮了“宜见倾心·爱才如宾”人才品牌,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积极构筑人才政策比较优势,陆续出台“两院院士和国家级领军人才在宜创新创业十条措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措施”“大学城科创城入驻高校和科研平台人才支持保障办法”等系列政策,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提供了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制度支撑。坚持人才发展优先保障,设立每年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组建1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坚持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持续实施“人才绿卡制度”“人才安居工程”,制发宜宾人才绿卡近万张,构建“短期来宜+青年驿站、中期周转+人才公寓、长期安居+人才房票”的安居体系,全市人才公寓数量已过万,在一次性安家补助基础上叠加人才房票政策,有效满足人才安居需求。

  聚焦建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优化人才供给、推动人才汇聚上发力提效。深入实施产业领军人才集聚行动,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1人,引育省级以上领军人才261人,人才总量达86万余人搭建重点企业和院士专家对接平台,成功举办中组部优秀青年专家产业项目对接、光伏产业建圈强链院士行等活动,1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产研院相继落地宜宾。深入实施万名本科人才招引行动,紧扣“4+4+4”重点产业需求,组织重点企事业单位赴清华、同济等知名高校举办引才活动,近三年,招引本科及以上人才近6万人、年均增长56%。

  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全省率先推出“揭榜挂帅”模式,三年安排财政科技资金30亿元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江源行动”,签约落地清华、北大等顶尖团队7个,校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平台271个、其中省级及以上61个,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7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二;多个校企合作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替代,近30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747家、较2021年增长60%;高新技术企业达480家、三年翻番;规上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增长64%,达1697亿元。

  产业为基文脉为桥

  书写校地合作新篇章

  作为“中国酒都”“中国竹都”“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宜宾的厚重底蕴早已镌刻在岁月长河之中。这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3000多年种茶史、4000多年酿酒史的城市,自古便是川滇黔结合部重要通商口岸、南丝绸之路起点与茶马古道关键驿站,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悠悠历史长河,滋养了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僰道文化、红色文化,孕育了李硕勋、赵一曼、阳翰笙等无数革命先烈和文坛大师。

  李庄,更是一幅浸润着千年文脉与抗战风骨的时代长卷。这里的每一处砖瓦、每一缕阳光,都在诉说着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电文,为同济大学等十余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在战火纷飞中撑起了一张“平静的书桌”,让李庄成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这份包容坚韧的文脉基因,为人才扎根提供了深层文化认同,也为“赓续文脉”播下沃土。

  当前,宜宾正加快打造“4+4+4”现代化产业体系,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集聚成势,能源化工、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数字能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未来产业破局起步,多层次的产业体系蓬勃发展,为各类人才施展抱负、成就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和无限机遇。

  如今,宜宾沿着历史脉络再踏新程,将校地情谊从文化领域延伸至产业协同、人才共育、科技赋能的广阔天地。今日宜宾,以沃土聚英才,书写出产才融合新图景。(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