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四川新闻网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四川专项治理“动真格”
2025年09月27日 10:49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韩金雨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陈淋 俞文晶 摄影报道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所在。”

  一个数据足以证明这句话的“含金量”:今年上半年,四川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787.9亿元,对全省GDP贡献率超过一半。

  9月26日,记者从四川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专项治理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支撑这个数据的,是四川省一整套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专项治理“组合拳”。

  四川“动真格”,治理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修订、废止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文件28项;创新实施招标投标“1+N”综合改革,持续破除招投标领域隐性壁垒。

  四川“动真格”,治理拖欠企业账款:办结国、省拖欠企业账款投诉平台线索1611条,涉及账款59.69亿元;

  四川“动真格”,治理侵害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深入推进“案件-纠纷”双向考评机制改革,今年1-8月,当事人从提交诉状到拿到真金白银平均用时缩短至265天,同比减少37天;

  四川“动真格”,治理涉企违规收费罚款:开展“红顶中介”专项整治和收费清理;搭建全省统一的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管理模块;开展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乱象治理;

  四川“动真格”,治理涉企执法检查:“天府入企码”实现了行政检查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有效解决了随意检查、重复检查、运动式检查等问题。

  “真”的少打扰:检查、非检查 均需亮“码”入企

  “您好,我们是联合执法组,这是‘天府入企码’和电子执法证,今天对您的住宿场所进行检查。” “十一”黄金周将至,成都市多家酒店迎来跨部门联合检查。

  检查前,执法人员将检查主体、人员、内容等信息实时上传至系统。现场采用“综合查一次”模式,多部门联动检查,避免重复打扰。

  企业曾经多次反馈的“重复检查、随意检查”问题,四川一“码”解决。新闻发布会上,省司法厅二级巡视员余越峰介绍,“天府入企码”根据登记信息,将一定时间内不同执法机关对同一检查对象实施的多次多项检查,整合为一次联合检查,实现“综合查一次”智能匹配,企业迎检负担明显减轻,这是企业感受最直接的便利。

  不只是检查,执法机关入企调研、观摩、督导、考察、提供服务等非检查行为,也要使用“天府入企码”。“将这些非检查行为纳入亮码管理,有利于保障企业知情权,消除企业疑虑。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执法机关以观摩考察之名行检查之实,切实为企业营造宁静安稳的经营环境。”余越峰说。

  “真”的清欠账:投诉强督办 失信强管理

  某中小制造企业,因合作的国有企业长期拖欠账款,资金链濒临断裂,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这并非个例,企业账款拖欠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众多中小企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顽疾。

  2025年3月28日,全国统一清欠行动正式启动。行动实施半年来,四川不仅进一步完善投诉处理机制,明确受理投诉部门、处理投诉部门定义和职责;强化投诉结果核查,压实属地、主管部门、拖欠主体等三方责任,还建立函询约谈和督办通报工作机制,拖欠单位提供虚假履约记录、不履行还款义务,约谈;拖欠笔数较多、数额较大,造成被拖欠单位经营困难或者较大社会影响,督办;拖延答复、不按答复履行义务、非实质性清偿等典型案例,每季度通报。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周勇介绍,四川还强化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对拖欠账款的国有企业,在项目审批、资金分配、评优评先、试点示范等工作中予以限制;对拖欠账款的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公务出行标准、出国出境审批、津补贴标准、办公用房管理等方面采取限制措施。

  “真”的破壁垒:应清尽清、不留死角 闭环管理强信心

  国家层面已放开但地方仍在审批;违规设置外资企业准入限制;准入要求设置矛盾,互为前置条件;无故拖延审批或已经获得审批但政府拒绝办理其他相关手续……企业遇到这些市场准入门槛怎么跨过去?市场准入壁垒通过清理整治行动来破除。

  去年,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前瞻部署“五个专项治理”,首位便是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专项治理。专项治理以来,四川正在实现“应清尽清、不留死角”。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明騄在会上分享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共清理市场准入壁垒问题文件28项,其中修订17项、废止11项,一批妨碍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得到有效破除。

  同时,四川通过严查市场准入问题线索,形成闭环管理确保治理“长牙带刺”。比如,四川建立市场准入壁垒问题线索核实整改台账,专人负责、限时办结、闭环管理。再看一组强信心的治理数据:截至目前,四川已累计征集问题线索17件,查证属实3件,已全面整改完成,共帮助20余家企业克服准入难题。

  营商环境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除了上述实际行动,四川还在侵害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罚款、小过重罚等不当罚款行为等问题上,持续“动真格”,以小切口为突破,着力解决一批市场主体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看到四川努力改善营商环境的积极态度和具体成效,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持续提供坚实保障!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