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四川观察

成都市成华区将军碑社区创新探索安置小区前置治理模式
2025年09月29日 19:10 来源:四川观察 编辑:祝欢

  交房即维权——这是大多数安置小区面临的普遍性难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拆迁安置小区常因管理滞后、居民矛盾频发陷入治理困境。然而,成都市成华区白莲池街道将军碑社区通过创新“前置治理”模式,将治理端口前移至安置房建设、入住阶段,从施工监督到入住后的自治机制构建,形成全流程参与式治理闭环。其经验被纳入区级教材并推广至多个社区,成为全国安置小区治理的标杆案例。

  全流程参与式治理:从施工监督到自治落地

  将军碑社区的将军嘉苑安置小区是成华区治理的“试验田”,居住着原3个村民小组近1000名居民。社区以“前置治理”为核心,构建“施工监督—民主协商—自治培育”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自治”的转变。

  施工监督:矛盾化解在源头

  从房屋建设开始,社区组织居民代表定期深入施工现场,与施工方成都建工集团面对面沟通,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反馈”机制。例如,2021年6月社区两委、居民代表、建设方设立安置房建设监督制度,2021年7月,居民代表实地复查施工进度,并要求优化排水系统设计;2022年5月,居民代表到安置房建设项目部进行装饰材料选样;2022年8月,针对装饰材料质量问题,居民代表现场开展质询;2022年10月,组织居民查看样板间。通过持续监督,安置房建设质量满意度从初期的65%提升至92%,施工纠纷率得到极大的降低。

  民主协商:居民自治从纸面到实践

  2023年6月,社区召开前置营造项目启动会,组织居民代表共商小区未来治理方向,开展安置小区征名评选、机动车非机动车动线与停车问题治理、形成《将军嘉苑居民公约》13条,涵盖文明养宠、防护栏安装、公共空间管理等具体规范。同年7月,通过户代表投票选举产生21人“友邻说”民主协商议事会,建立“需求提报—协商决策—执行监督”闭环机制。截至2024年,由小区议事会提议,党支部牵头完成了安置小区景观门头新增、西侧围墙便门、便道新增、非机动车集中停放点设置、健身器材新增、绿化品质提升、安全隐患整治等6件要事落实工作。

  自治培育:从参与到主导的蜕变

  社区通过“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提升居民自治能力。邀请专家开展多轮民主协商培训,覆盖居民骨干100余人;2024年,组织议事会成员赴成都道明竹艺村、锦江区锦馨社区、青羊区同德社区等地参访学习,借鉴先进治理经验。同时,引进“惠民超市”,开展助餐行动、服务积分兑换,同时鼓励居民化身“外卖员”为出行不便群体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初步形成“小事不出楼栋”居民互助的自治格局。

  四大创新机制:破解安置小区治理顽疾

  智慧治理:科技赋能精准服务

  社区通过开发“将军碑社区”小程序,设立院坝投票、院坝议事、院坝卫士、院坝风采、咨询建议、法律服务、暖心驿站、生活服务等板块,实现需求提报便捷化、生活服务便利化、积分统计自动化、事件处理流程公开化、居民服务可视化。试点“AI+物业”系统,实现安置小区实时监测安防、能耗数据,自动预警消防通道堵塞,科技赋能推动安置小区精细化治理,提升居民居住品质。

  资源整合:多元力量共筑治理生态圈

  社区联动成华国投、泰尊享、宜家家居、苏宁电器、正念心理、四川省玉阶文化基金会等社会力量,设立“慈善微基金”,打造了群英荟、网格驿站、将心阁、嘉话厅、颐养苑、生境花园、情绪回收站、童趣园、知行书吧、社区健身广场共10处空间阵地。联动富森美家居、宜家家居、金悦家居开展“家装节”和“团购夜宴”等活动,实现企业获利、居民受益、社区信任建立的良性循环生态圈。

  微网格治理: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划分12个微网格,培育“邻里帮帮团”,由党员骨干担任微网格员,秉持“源头治理”和“熟人做熟事”原则,收集居民需求、调解邻里纠纷、开展睦邻活动,促进3个村民小组的融合,推动熟人社区治理结构的重构,提升治理效能。截至目前,微网格员协助解决水管改造、飞线充电、文明劝导等问题15件,推动社区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治理成效:从矛盾频发到大美社区

  空间焕新:打造宜居宜业新社区

  通过共享空间营造,将军嘉苑一个350㎡的架空层变成了集议事协商、居民服务、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多功能阵地,通过积极争取区更新局、街道资源,打造了集休闲、健身、绿化为一体的乐活park绿地公园,实现了“颜值”与“内涵”双提升。

  机制创新:形成可复制治理样本

  社区总结的《前置治理操作指南》被纳入成华区教材,接待省内外20批次考察团,经验推广至6个安置小区。重庆、眉山等地借鉴其模式,如彭山区江口街道“四步前置”治理路径,均强调矛盾化解在源头。2025年2月,龙潭街道院山社区组织居民骨干实地参访,学习将军碑社区“居民自管小组”运作经验,推动自身治理能力提升。2025年6月,链接资源与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并于9月16日签订共建协议,共同探索社区治理路径。

  居民自治: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通过民主协商和自治培育,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高。95%住户参与议事或志愿活动,“113N模式”(1平台+1队伍+3任务+N自组织)获国家级媒体报道认可。居民从“要我分房”变为“我要分房”、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主动承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责任。

  经验启示:前置治理的关键要素

  党建引领:红色基因激活治理动能

  社区党委构建“五方联动”协商机制,成立党员占比超50%的业委会,培育20名“红色管家”担任楼栋长,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响应”格局。在小区管理、矛盾调解中,党员冲锋在前,成为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

  机制创新:突破传统治理瓶颈

  信托制物业、“友邻说”议事平台、智慧治理等机制创新,解决了传统安置小区管理不透明、居民参与度低等痛点。例如,信托制物业通过财务透明化重塑居民信任,智慧治理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

  资源整合:凝聚多元治理合力

  社区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合计99.73万元,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成华国投作为核心支持方投入55.1万元用于将军嘉苑小区党群阵地建设,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红色暖心空间;四川泰尊享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投资17.62万元完成了惠民积分超市建设及首期货品上架;争取市级专项资金10万元、白莲池卫生服务中心投入12万元用于打造健康加油站、支持健康社区建设;成华区社工部支持资金4万元,打造生境花园和情绪回收站,改善社区环境,开展睦邻活动;宜家家居捐赠1万元物资支持儿童空间氛围营造;四川省玉阶文化基金会、苏宁电器、正念心理长期开展便民服务、健康公益讲堂和心理服务;红十字会捐赠老人轮椅、共享工具。各资源方从基础需求类、运维服务类和成长教育类三个层面形成合力,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助力+社会参与”的共建模式,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居民主体:激发自治内生动力

  通过民主协商、培训赋能、积分激励等方式,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从施工监督到自治机制构建,居民全程参与,实现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转变。

  未来展望:持续深化治理创新

  下一步,将军碑社区将对接市级信托制信息平台,实现物业费全流程线上审计,提升管理透明度。同时,举办“睦邻文化节”、设计小区IP形象,增强居民归属感。目标打造“成都市信义治理示范小区”,推动“将军嘉苑模式”在区域内形成“一小区一品牌”的治理矩阵,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贡献更多“成都智慧”。

  将军碑社区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多元力量、激发居民主体意识,安置小区完全能从“治理洼地”蝶变为“幸福高地”。其经验为全国安置小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前置治理”范本,正在更多社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文家华 刘丹)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