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娃娃,我是看着长大的。”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8岁的小玲(化名)是童琳副主任起搏团队的“老熟人”。这份熟悉,源于一段跨越近20年的医患羁绊——小玲自幼罹患家族遗传性心肌病,此前她的父亲也曾是童琳副主任的患者。
安全守护十九载成长
9岁时,小玲因肥厚型心肌病引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的“电路系统”彻底中断,心跳随时可能骤停。危急时刻,医生为她植入了救命的单腔起搏器。这台小巧的设备如同一个可靠的“节拍器”,精准调控着她的心跳,陪伴她走过了整个童年、少年,直至成年。
19年来,小玲始终谨遵医嘱,准时到童琳医生的起搏门诊“报到”,接受起搏器程控检查,确保这台“生命节拍器”稳定运行。这份坚持,让她即便身处在疾病的阴影下,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成长。
心功能突然亮红灯
但宁静还是被打破,2019年起,小玲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出现异常——射血分数(EF值,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核心指标)开始持续下降。从正常值逐步下降至45%,再一路跌至今年的39%(正常标准需>50%),这一数据意味着她已正式出现心力衰竭症状,体力出现下降。
更严峻的是,她佩戴了近20年的单腔起搏模式,在此时反而成为加重心衰的“推手”。单腔起搏器无法实现心房、心室的同步收缩,长期使用会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进一步损害心功能。小玲的生命,迫切需要一次全面的“系统升级”,更换更适配当前病情的心脏辅助设备。
手术难度远超团队预期
此次手术的目标明确——将单腔起搏器升级为“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不仅具备改善心衰再同步化治疗功能,还能在发生致命性室颤时“电击重启”心脏,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智能保镖”。
但手术的难度,远超团队预期。血管通道难题:长期的刺激导致小玲左侧锁骨下静脉等重要血管几乎完全闭塞。团队经过反复探查、艰辛穿刺,最终还是在原来血管里找到了可用的狭窄“生命通道”。
旧设备取出风险:原起搏器植入的囊袋(胸部皮下放置设备的空间)已出现严重钙化与组织粘连,取出旧设备的过程如同在疤痕组织中“精密雕刻”,稍有不慎便可能损伤周围血管或神经。
在童琳副主任的沉稳指挥与操作下,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在原来血管的狭小缝隙里成功植入全新电极,同时清除了钙化的囊袋,为新的CRT-D设备腾出了安全空间。历经精细操作,手术终于圆满成功!当手术成功的消息传来,一直守在手术室门外的小玲妈妈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小玲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的笑容。
医生科普: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为特征的心肌疾病,它如同一台被过度使用的发动机,泵血效率严重下降。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而言,如何在管理好心脏健康的同时,安全地孕育新生命,是一个需要严谨规划和多方协作的重大课题。
“强心、减负、防猝死”,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这是一个“药物为基础,器械为保驾”的综合管理体系。当药物效果有限或病情进入高危阶段时,需要更高级的介入手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P/CRT-D),适用人群:心脏收缩严重不同步(如心电图显示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通过植入三根电极导线,协调左右心室的收缩,像“乐队指挥”一样让心脏步调一致地工作值。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CRT-D),适用人群:有高危猝死风险的患者(如EF值<35%,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史)。它是一个“贴身保镖”,24小时监测心律,一旦发生致命性室速/室颤,能立即放电“重启”心脏,是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手段。
医生提醒:遗传性心肌病需终身管理,有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尽早进行心脏专项筛查(如心脏超声、心电图等),并建立终身随访观念,定期监测心功能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起搏器并非一劳永逸:起搏器的功能需与患者心功能状态匹配。当患者出现心功能下降、活动耐力减退等症状时,必须及时到专科门诊评估。必要时进行起搏器升级或更换,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心脏功能,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吴平华 童琳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