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2日电(杨秋韵)近日,壤塘县宗科乡120亩标准化菌菇种植基地内,45000平方米大棚里的花菇长势喜人,务工人员东准正忙着采摘。据悉,这是该乡以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为统领,推动产业兴乡、强村富民的生动缩影。如今,从庭院菌菇的“微经济”到基地产业的“大发展”,从项目岗位的“硬支撑”到思想观念的“软转变”,宗科乡正让乡村振兴的“幸福果”结满全乡。
“以前守着自家小院没头绪,现在跟着乡上搞庭院菌菇种植,不仅学了技术,还能拿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宗科乡庭院经济示范户王托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借助“庭院+基地”模式增收的心声。为让更多群众共享产业红利,该乡以“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产业”为纽带,挑选彭措等积极分子先行先试发展庭院菌菇种植,由“基地+农户”工作专班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实现“房前屋后皆产业”。
在规模化发展上,宗科乡建成的标准化菌菇种植基地构建起“政府统筹+企业运营+村集体参与+农户受益”模式,既解决了群众就业,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据统计,该基地每年可解决6000余人次务工需求,带动群众务工年收益预计达90万元;同时为村集体固定提供每年45.6万元收益,土地流转农户还能获得每亩每年450元的稳定收入,菌菇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强村”支柱。
产业发力的同时,宗科乡巧用项目资源、盘活岗位资源,为群众增收加上“双保险”。项目方面,该乡大力推行以工代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林草生态修复等项目,让群众在参与家乡建设中实现增收,累计带动群众务工超500余人次,每人年均务工收入增加8000余元,真正实现“项目落地在哪里,群众增收就跟进到哪里”。
公益性岗位则为群众提供了“兜底保障”。该乡结合生态保护、乡村治理实际需求,增设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让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每月稳定增收约2000元。目前,已有116名群众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增收,民生“安全网”愈发牢固。
增收致富的关键,更在于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前总想着多养牦牛才踏实,舍不得出栏,结果成本高、收益少。现在乡上干部反复讲政策、算收益,我才明白‘科学出栏’能赚更多!”加斯满村村民彭措的感慨,正是宗科乡“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思想引导”成效的真实写照。针对部分群众的传统落后观念,该乡组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入户宣讲,结合牦牛养殖实例算经济账。以全乡现有80头承包牦牛为例,按照5年承包计划,2025年起每年承包金将稳步增长,今年乡域内牦牛出栏已达1500余头。科学出栏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更通过市场化销售提升了收益,让传统畜牧业焕发新活力。
观念的转变更延伸到增收渠道的拓展上。今年以来,宗科乡积极动员群众打破“守家守业”的固有思维,主动走出家门寻求增收机遇,外出务工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达42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4.87%。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外出务工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能,实现了从“靠地靠牧”到“靠技靠勤”的转变,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激活。
如今的宗科乡,以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为抓手,将群众紧紧凝聚在增收致富链条上,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一幅“产业兴旺、群众富裕、乡村和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