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累过头,没想到差点丢了命!”39岁的王先生(化名)连续熬夜后的一场“晕倒”,竟藏着心脏发出的“死亡预警”。
生命危及:熬夜男子突然倒地抽搐昏迷
近日,长期熬夜加班的王先生突然眼前一黑,重重摔在地上。紧接着,他四肢僵硬、口吐白沫、身体剧烈抽搐,昏迷状态持续了近30分钟。可王先生醒来后,对这段“生死经历”毫无记忆,只觉得浑身乏力。
紧急送医后,心电图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震惊:心房颤动(房颤)。医生指出,患者的晕厥、抽搐并非房颤引发的危急信号——房颤时,就像心脏在经历“地震”,心房会无法正常收缩,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可能引发中风;同时,心率紊乱还会导致脑部一过性严重供血不足,这正是心源性猝死的强烈预警。
棘手挑战:心脏被困在“胸廓迷宫”
为求进一步治疗,王先生转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经系统检查,他被确诊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更棘手的是,他幼年因“漏斗胸”接受过矫形手术,胸骨畸形愈合后,他的心脏被牢牢“困”在结构异常、空间狭小的胸腔内。
这给治疗带来了巨大难题:若采用常规射频消融手术,导管操作空间严重受限,穿刺难度和风险飙升,相当于要在“狭窄的迷宫里做精细雕刻”,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周围血管或脏器。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团队没有退缩,而是多次组织多学科会诊,反复推演手术方案,最终锁定了国际最新的“脉冲电场消融”技术——这项技术能精准作用于病灶,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恰好适配王先生的特殊病情。
精准施救:医生成功微创“拆弹”
手术当天,罗端主治医师、杨永鑫住院医师默契配合,凭借术前制定的详细预案和精湛技术,顺利为王先生实施脉冲电场消融手术。术后监测显示,王先生的心律直接恢复为正常的“窦性心律”,这意味着心脏重新找回了“正常节拍”。
更让王先生惊喜的是,术后恢复远超预期:第二天他就能下床正常活动,乏力、胸闷等不适症状彻底消失。出院前,罗端主治医师和主管医生罗猛再次为他进行术后检查,并开展健康宣教,同时将他纳入医院房颤随访管理系统,确保长期跟踪康复情况。如今,王先生已顺利回归正常生活,这场因熬夜引发的“心脏危机”,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王先生的案例并非个例。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再次提醒:近年来房颤患者呈年轻化趋势,很多中青年因长期熬夜、过量饮酒、精神紧张,或本身伴有高血压、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甲亢等问题,逐渐成为房颤的“高危人群”。
医生科普:传统射频消融:像“熨斗熨衣服”,通过热能量灼烧心肌组织,可能会损伤周围的食管、神经等。
脉冲电场消融:像“精准的剪刀”,利用高电压短时程电脉冲,只针对心肌细胞(尤其是肺静脉前庭的心肌细胞)进行“电穿孔”使其坏死,而几乎不损伤血管、神经、食管等周边组织,其具有更安全、更快速、更精准的特点。
频繁胸闷、气短,稍微活动就觉得累;反复头晕、眼前发黑;不明原因的晕厥(哪怕短暂失去意识)。
医生提醒:中青年别忽视这些房颤信号,高危人群需警惕,一旦出现莫名心慌、心跳忽快忽慢,感觉“心脏要跳出来”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吴平华 罗端 何贵均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