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从花市街改造中探寻什邡“营城密码”
2023年12月25日 19:2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5日电 (胡兵发)近年来,什邡坚持人民至上、走好群众路线,从“城市病”小切口入手,实打实拿出具体对策,对方亭街道银杏下街实施系统改造提升,让原本“脏乱差”的老街区焕发了新颜值,成为了市民休闲、购物的打卡地。

  今年10月11日,始成于1994年的什邡市方亭街道银杏下街一举换掉了沿用近30年的名字,改名为“花市街”。大家希望用花的艳丽、花的寄语,彰显这条街区更富诗意的形象。

整治后的花市街。 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整治后的花市街。 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老街之痛:香饽饽变“脏乱差”

  在什邡市花市街,美容店主何静透过玻璃向外望去,装扮一新的各家店铺前,或是排队结账的顾客,或是成群结队在街区拍照“打卡”的游人,何静倍感兴奋。

  “往年此时街面、店内冷冷清清,总是那几副熟面孔。现在,不仅街上熙熙攘攘,店内新顾客也络绎不绝。”何静眼中,这条街以前可不是这般。

  “花市街”原名叫银杏下街,全长420米,宽15米,是什邡最早的花鸟交易市场,在周边小有名气。何静一家在此拥有一处约200平方米的商铺,在“一铺养三代”的时代,商铺是一家人的底气。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香饽饽”也渐渐变凉了。

  由于起初的规划、建设能级较低,加之几十年里缺乏维护、升级,特别是街道上私拉乱搭现象普遍,商户占用街沿扩充铺面,广告招牌、横幅比比皆是,车辆乱停乱放……整条街慢慢变得“脏、乱、差”。在何静记忆中,所在区域成为了典型的“城中村”。

  随着市民的消费升级,网购变得普遍之后,这里的小商户开始变得异常艰难。何静说,原本一铺难求的街上,关门招租广告随处可见,“一度难成三间铺子两三千块每月都找不到租户,价格还得一降再降。”

  无奈之下,何静利用自家铺子开了间美容店,然而生意总是不温不火。周边聚集了多个居民小区的花市街,曾经是大家茶余饭后散步休闲、购物消费的主要地点,但街区的“萧条”让大家倍感不便,同时,也有一种对家园的失落感,居民都希望政府能对其进行彻底整治。

  商家之慰:“农民街”成“商圈”

  民有所需,必有所应。2018年,什邡在一轮违章搭建拆除专项行动中,将这片区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三个月的攻关,拆除了沿街的28户违章搭建建筑。同时,引导花鸟市场商家搬迁至夜市,重新包装策划以“健康饮食”为主的特色街区,打造闹市中的新名片。

  从2021年起,什邡继续实施道路及基础设施改造。对街道雨污水管网,给水、燃气管道,弱电线路,车行道、人行道等进行了新建或改造,解决了街道雨污合流、道路坑洼等问题,让街道畅通起来。

整治后的花市街。 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整治后的花市街。 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2年,什邡又借助老旧小区改造,对街道两侧的老旧小区房屋临街立面进行维修、改造、装饰。在街区进行集装箱临时摆摊设施等景观配套,让“花市街”呈现出现在的模样。

  “除了改造提升,我们还看重街区的‘自我造血’功能。”什邡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住建局既引导小茶馆、小餐饮等低端消费商家进行提档升级,也投入107万元增设符合时下年轻人审美爱好的艺术图画、打卡图标、新潮设施等;同时,引进猫咖、清吧、桌游等个性化品质业态,让街区形成“网红餐厅+时尚文艺+静谧茶室+打卡拍照”品质商圈,成为一张“花巷烟火里·城市万物生”的名片。

  街区形象变漂亮了,何静也同步投资了30余万元,对美容店进行重装升级再营业。“现在每天进店顾客增长百分之五六十、月营业额增长了百分之三四十,每个月有一万四千元左右的营业收入!”何静说。

  这条街上的商铺也重新回到了“一铺难求”的火红年代。“平均每户商铺租金上涨了3000元-6000元/年,街上68户商铺已实现67户重装再营业,还有一户正在装修。”方亭街道银杏社区党支部书记蒲金峰说,这条街如今已成了什邡名副其实的“网红街”,带动了整个片区的旧貌换新颜。(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