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广元昭化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市民连连称赞
2024年04月01日 13:5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1日电 (杨黎明)“道路越变越宽,房子也披上了干净的‘新衣’,安逸得很。”家住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的郭女士几乎每天都要到绿道上锻炼身体。观光、骑行、赏绿……广元市昭化区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让市民连连称赞。

  昭化区元坝城区一角。崔文摄
昭化区元坝城区一角。崔文摄

  近年来,昭化区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聚焦“急难愁盼”民生问题,下足“绣花”功夫,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品质的20条措施》,锚定打造广元东部产城融合示范区目标,围绕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建筑形态、园林景观、城市家具、韧性城市六大方面,深入实施城市品质“4大行动”,增进民生福祉。

  跳出“旧区”建“新区”

  老旧小区承载了一代人的美好回忆。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较低,成为现代化城市及社区治理的“心病”,影响城市形象,改造便提上日程。

  如何改?“群众的理解支持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动力源泉。”昭化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老居民”过上“新生活”,昭化区创新推行小区改造全民主自治模式,发动小区党员、退休干部等组建成老旧小区改造自管小组,通过定期开展坝坝会、家谈会等方式进行面对面交流,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共商“自家房屋事”。

  旧貌换新颜,曾经黑乎乎的外立面,如今刷上统一干净的颜色;曾经乱堆垃圾的地方,如今规划成了整齐的停车位;曾经外来人员随意进出的老旧小区,安装上了新型的门禁系统……走进昭化区元坝镇日化厂小区,老旧小区的变化,让人欣喜不已。

  目前,昭化区已探索建立老旧小区改造“五个一”工作机制,印发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意见》和《工作手册》,拟定示范改造小区9个;统一规划提升京兆路社区、青梅路社区20余个老旧小区、2条主干道路、3万平方米空间,打破制约8个连片老旧小区的治理“死胡同”;探索推行小区“大物业”治理模式,实现全区6个连片治理小区物业服务改造暨入驻。改造提升后的老旧小区颜值更高、舒适度更强、实用设施更齐,实现小区治理水平和居民幸福感“双向提升”。

  “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农贸市场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反映民生福祉的“重要窗口”。

  宽阔的过道、整齐的摊位、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昭化区新改造的农贸市场让前来买菜的群众眼前一亮,文明之风扑面而来,整洁有序的环境让市民买得放心、买得安心。

  “原来市场建设得不合理,管理也不严,过道上堆满了商品,走路都不方便,卖鱼的地方,还经常流出脏水。”元坝镇居民李女士一边挑选着新鲜的蔬菜,一边感叹改造后的市场干净多了,买菜的心情也变好了。

  2023年以来,昭化区积极升级改造农贸市场,推动市场管理精细化、规范化、长效化,让“脏乱差”变成“齐净美”。如今,市场商品划行归市,海鲜蔬菜、水果面点,20余个摊位,按业态分类,布局整齐。占道经营、超摊经营等行为荡然无存,不仅刷新了“颜值”,也让居民的“菜篮子”拎着更放心,拎出幸福感。

  让城市增“颜”提“气”

  一到下班时间,人们纷纷奔向广元主城区,让昭化的消费经济发展曾一度搁置不前。昭化城区作为东部新城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建区以来干部群众工作生产生活的深深印记。

  要想发展,总有办法。

  机遇不期而至。昭化城区成为展开城市更新行动的主阵地。“烟火元坝”特色街区在城市更新提质中应运而生。

  看一场电影,谈一场恋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烟火元坝”特色街区值得这一趟。约上三五好友,体验街边小巷的人情味,“烟火元坝”特色街区值得这一趟……如今,整个街区有餐饮、特色购物、文化体验等业态10余种,共开设商铺50余家。

  昭化主城区的变好不止于此,肥肠特色美食街、花园休闲夜市与“烟火元坝”特色街区并驾齐驱,“昭化生态鱼”“昭化肥肠”等特色餐饮品牌稳步提升,城市旅游消费在各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升温。

  近年来,昭化区深挖本地工贸历史、市井记忆和现代新城的元素,以‘工业红、胶片灰、活力白’为城区建筑主色彩推进城区立面修复改造工程。在城市街道更新中,昭化区沿行道树间隔设置草本、花灌花池丰富城市色彩,对城区滨河绿地和山体公园进行彩化香化改造,打造城市西入口到东入口彩化香化景观带,同时全域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以建筑、道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打造一座呼吸的城市,让城市增“颜”提“气”,经得起细品、耐得住细看。(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