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川陕甘渝文旅职教专家齐聚南充 共话高质量发展
2024年05月17日 11:1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7日电(王爵)16日,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职业教育联盟2024年会在四川阆中举行。来自嘉陵江流域川、陕、甘、渝政行企校文旅职教专家学者齐聚四川阆中,共话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赋能嘉陵江流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职业教育联盟2024年会活动现场。王爵 摄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职业教育联盟2024年会活动现场。王爵 摄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吕志军指出,联盟自成立以来,各联盟成员以兴盛文旅产业、助力区域发展为使命,在推动川陕甘渝区域文旅资源挖掘、特色文化传承、文旅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联盟要加快培育更多的“文旅英才”“文化领军人才”,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文旅铁军”;要深刻把握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律,坚持以文塑旅,盘活丰厚文化资源、引入文化创意元素,通过旅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促进文化繁荣,讲好文旅故事,共同奏响川陕甘渝文旅融合发展的“交响乐”,为推动川陕甘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文旅力量。

  南充市副市长欧阳梅表示,南充与联盟各地一起,以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主导、以新质生产力为突破,不断推动文旅与职教事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期盼联盟友谊更加深化,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实现“多向奔赴”;希望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与联盟成员单位一同,更大程度推动产业布局共研、专业发展共建、学业实践共育、就业育人共促。

  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荣秀代表年会主办方表示,联盟将立足嘉陵江流域、面向全国,着眼增强“适应性”和“吸引力”,聚合文旅政行校企之力,沿着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出发,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全面抢占新质生产力文旅“新赛道”,用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推动全国文化旅游向新质迈进、向高质跨越而助力。

签约仪式现场。王爵 摄
签约仪式现场。王爵 摄

  本次年会上,进行了校企合作签约仪式;2023年度文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性单位(基地)颁奖仪式;下一届年会轮值理事长交接仪式,来自全国多家院校的专家学者在年会上进行主题分享。

专家主题分享。王爵 摄
专家主题分享。王爵 摄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主任李勇刚作《“算法”与“心法”的双向赋能——新质生产力视阈下的文旅职教愿景》主题分享。

  国家督学、中国职教学会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专委会主任、原宁波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沈剑光作《区域产教联合体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个期待》主题分享。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刘吉平作《交汇与融通:嘉陵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构建》主题分享;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携程文旅产业学院副院长曹承作《智慧化激发文旅新活力——探索未来文旅发展的无限可能》主题分享;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戴文娟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职教赋能梦启新篇》主题分享;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教授罗仕明作《日新健行:新质生产力视野下的文旅融合与人才培养》主题分享。

嘉陵江流域非遗文创街区展演。王爵 摄
嘉陵江流域非遗文创街区展演。王爵 摄    

  据悉,2023年5月19日,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职业教育联盟在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成立,致力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全主体融入、全要素融合、全链条融通”的产教融合新生态。联盟由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联合发起成立,川陕甘渝25所职业院校和105家文旅行业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职业教育联盟成立。

  一年来,联盟以服务川陕甘渝文化旅游产业为宗旨,组建成立了“嘉陵江流域职业教育联盟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小组”,实行每季一研判、半年一总结制度,形成工作专班,联盟单位及时沟通与联系,重要事项及时通报。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以政府、学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等为依托,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多途径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交流学习,全面提高校地合作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将紧密对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新导向、文旅产业发展新动态、区域经济社会新需求,一如既往地与各成员单位密切联系,推动各项工作规范化、规模化、系统化、常态化开展,进一步深化文旅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奋力抢占新质生产力文旅“新赛道”,为川陕甘渝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