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南充顺庆:科技加持让粮食常储常新
2024年07月17日 16:2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7日电 (何佳林 郭一)7月16日,走进南充市顺祥粮油储备有限公司,其仓储现代化、储粮绿色化、信息智慧化、管理精细化的新模样让人眼前一新。

  科学定制 绿色储存 粮食住上“智能房”

  空调控温、氮气储粮、内环流控温,让堆积如山的稻谷实现绿色储存、质量稳定。走进南充市顺祥粮油储备有限公司芦溪分库一处粮仓时可以看到,粮仓干净整洁、空气微凉,原来里面到处都是高科技。眼前这个高6.2米重2156吨的粮堆表面平整金黄,面对如山的粮堆,不借助高科技,很难实现有效管理。

工作人员在仓库记录温度湿度。何佳林 摄
工作人员在仓库记录温度湿度。何佳林 摄

  “以前的粮仓低矮闷热,夏天降温全靠夜间自然通风,而且要检测粮食的温度只能使用杆式温度计,从表层及中层到底层进行测量,整个过程非常繁琐,而且数据也不够精准。”南充市顺祥粮油储备有限公司保管员李泽全介绍,如今整个粮库均采用了“低温储粮”控温技术。利用粮面控温机和移动式谷物冷却机组,通过整仓降温、环流降温、表层控温、内环流控温等方式综合应用控制储粮温度,使仓内平均粮温保持在20℃以下。

  “主要就是通过低温储粮装置将底层的粮温传递到粮堆表层,通过表层控温机降低了粮堆的表层温度后,再通过粮堆的空隙度把粮温传递到粮堆底层,如此循环,使粮堆温度始终保持在一个低温恒定状态,来保证粮食的安全储藏。”李泽全说。

  同时,要做到四季更替粮仓温度均衡,除了运用粮面控温机外,还要依靠通风系统来加持。尤其在秋冬季节,气温、湿度变化大,通风系统能够根据气候条件调节粮堆温度,防止因天气变化导致粮食变质。

  据了解,这个粮仓储存的稻谷已经休眠了一年多,但品质依然如初。除了给粮仓装上“空调”还要打开“勿扰模式”不能让他们“肆意生长”。

  “刚入库的稻谷会呼吸,如果温度、湿度控制不好的话,就会导致霉变,同时在控制好粮仓温度、湿度后,防止粮食滋生虫害也是储粮的关键。”顺祥粮油储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小勇介绍,新粮入库全部采用了磷化铝、硫酰氟环流熏蒸杀虫技术,避免休眠中的小麦被害虫“打扰”。

  “以前杀虫就是投放一粒粒的药品在粮食的不同层面,整体效果不是很好,现在通过环流熏蒸系统,害虫灭杀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包括虫卵都能够全部杀死。”史小勇说,从而有效防止因虫害的发生产生不必要的粮食损耗问题,真正实现仓内粮食常储常新。

  科技赋能 平台互通 粮库智能平台全程追溯

  “喂,老李,你去16号仓看看,刚刚我在平台上面看到最高温度已经超过22℃了……”与芦溪分库相隔十多公里外的顺祥粮油储备有限公司监控总控室内,仓储科副科长张攀正紧盯着屏幕。仅凭这个电子屏幕,便可以尽览各处粮仓的实时画面和粮情。

  “我们所有粮库的仓房内都安装了360度无死角高清摄像头,并在库区出入口、地磅房等关键点位也设置了监控设备,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查看库区现场任何一个仓房的情况和仓内粮食的画面。”南充市顺祥粮油储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丹阳说,自从安装了粮油监管信息化系统平台后,粮仓管理正式迈入现代化管理轨道。同时,该平台还对粮仓储存的粮食品种、收储时间、库存数量一目了然,点击各点位的传感器还会显示温度、湿度等数据。

工作人员利用粮油监管信息化系统平台实时监控各个仓库。何佳林 摄
工作人员利用粮油监管信息化系统平台实时监控各个仓库。何佳林 摄

  “现在我们的智能系统平台大大减轻了保管员的工作量,他们在平台上就可以对每个粮仓的储藏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侯丹阳说,每一处的粮堆里都铺设了测温电缆,均匀分布160多个温度传感器,通过对粮仓和粮堆内的湿度、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同步显示到线上平台,遇到异常情况还能及时发出预警,粮温检测为粮食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粮油监管信息化系统平台,不仅消除了信息荒漠,推动实现信息化‘穿透式’监管,而且还切实筑牢全区粮食安全基石。”侯丹阳介绍,该系统还与省级粮油监管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顺庆粮油仓储管理从库存情况、粮情粮温、质检信息到出入库全程可追溯。

  “真正做到了粮食流通全链条、无缝隙、穿透式监管,实现由人工和半机械作业向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转变,也切实减少粮食轮换储存中的‘跑冒漏滴’等现象,进一步深化了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的专项整治,让粮食真正藏粮于技,让丰收成色也更足。”侯丹阳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