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高县:“家校社”联动 用爱托起“明天”
2024年11月14日 11:4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4日电 (吴平华 罗乐 陈小芳)13日,高县庆符镇东升社区居民杨女士来到党群服务中心,拉着该社区党支部书记代万龙的手热泪盈眶:“我娃儿目前上学、生活都正常,要不是你们大家帮忙,我娃儿就完了,我那个家也就完了……”

给社区儿童上好开学第一课。罗乐 摄

  “都怪我,是我的溺爱害了她。”说起女儿小红(化名)的过去,杨女士追悔莫及。原来,杨女士中年得女,全家视为掌上明珠,自小娇惯有加。由于忙于生计,平时对女儿的管教长期缺位、错位,甚至纵容。由于溺爱,小红渐渐沉迷于手机游戏不能自拔,性格孤僻怪异,厌学情绪严重,学校、老师反复教育收效甚微。后来,小红为达到玩手机游戏的目的,竟多次以极端方式相逼。再后来,小红干脆辍学在家没日没夜地玩游戏。

互动绘画体验。陈小芳 摄

  得知此情况后,东升社区干部多方及时开展帮扶,并请心理老师进行疏导。经过家庭、学校、社区半年多时间的共同努力,小红终于扔下手机,重返校园。为此,杨女士特意为东升社区送去了一面“为民排忧替民解难”的锦旗以表谢意。

  小红摒弃手机游戏、重返校园,仅是高县创新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切实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高县立足实际、主动作为,以品牌建设为载体,创新探索“1314”协同共育模式,积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取得新突破。

  工作中,高县一方面积极探索构建“党政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1+3”联动体系,党委、政府加大协同育人统筹力度,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推动家庭履行教育主体责任,引导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另一方面,突出家庭赋能、学校主抓、社会支持三个重点,积极探索实践家庭、学校、社会的多圈层治理模式:通过推进“家风+家教”建设,夯实家庭教育基石作用;通过“家访+课程”,全面发挥学校主战场作用;通过“服务+教育”,打通社会力量关爱渠道。

  与此同时,探索实践“联、帮、评”家校社共育工作机制,通过多维度联动、实施精准帮扶,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紧密链接“家校社”三个圈层,推动协同育人工作高效运转。大力开展“思政教育、家庭教育、特殊儿童关爱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专项行动,进一步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紧密合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截至目前,高县累计发放栋梁工程捐资助学金630余万元,受助学生1936人;开展各类专题教育活动311场次,覆盖35个童伴之家近1500余名儿童;举办家校社协同育人培训6期,覆盖全县5万余名家长;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22个,全覆盖7000余名留守儿童;建成标准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1个,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54人,实现法人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全覆盖。(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