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txsc > 中新网四川

泸州合江:内外循环齐发力 共绘和谐同心圆
2023年11月17日 15:2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7日电 (邹立杨)近年来,泸州市合江县通过1234工作模式,坚守党建引领把方向、狠抓两个循环齐发力、依托三方机制助协商、握牢四级联动强合力,将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推向纵深。2021年,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获全省首批“金牌调解组织”;2022年合江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被评为全省“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先进集体”。2023年,合江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扬为“法治建设优秀单位”。

  坚持在劳企共赢中,激发主体自觉

  和谐劳动关系与产业发展互利共赢,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相互促进,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劳动关系处处长陈进曾在合江县调研劳动关系工作时感慨道:“激发劳动者和企业的主体活力是我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所在,是源头治理的关键所在。”

  强化党建引领树企业品牌。近年,合江县建立了由多部门指导完善的企业党群组织和调解组织,为企业平等协商搭建平台和阵地,让职工有组织可依靠,有事好商量。“五型”鑫阳、“天华处处党旗红”等党建品牌让劳企有了主心骨。

  建立人资管理联络机制。搭建通过“示范引领+传帮带”结合,发挥劳企双方在构建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国有企业带动民营企业,规上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民主管理制度,推动劳动纠纷协商自主、权利义务协商自治、和谐关系协调自为。

  开展和谐企业培育活动。推进劳企共建和谐共赢,天华化工集团、华艺陶瓷、金田纸业、永兴诚酿造等企业近几年实现劳动纠纷零投诉零举报零仲裁。其中天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将党建引领融入到生产经营中,营造出创先争优比学赶超氛围,目前获得国家科技创新专利15项,发扬工匠精神锻造了一批以左东亮为代表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四川省劳动模范人才。

  坚持在法治规范中,筑牢稳定保障

  法治规范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最强保障,通过法律法规制约来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底线和原则。合江县始终坚持以权益维护为抓手,建立“四早”机制提升法治效能。

  风险隐患早发现。完善预警监测机制,建立企业“一对一”服务制度。常态化走访调研、摸底排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劳动关系情况,建立风险隐患台账,加强源头治理。

  部门力量早介入。健全源头化解机制,整合三方协调委员会力量,强化监管手段,加大检查力度,以稳岗就业为宗旨,开展争议隐患协同治理。

  矛盾纠纷早处置。建立联动处置机制,综合“仲裁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会调解+司法调解”五调联动,做实“县+镇(街)+村(社)+企业”的四级联动格局,实现横向纵向积极推进劳动争议就近就地化解。

  工资支付早落实。全面贯彻落实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规定和工资专用账户办法,最大限度减少因发包转包等引发的欠薪问题。

  坚持在勇于创新中,优化服务活力

  勇于创新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宝,以人民为中心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及时高效的维护劳动者权益,合江县结合农业大县县情,不断拓展“为群众办实事”服务范围,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延伸服务触角。成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吸纳退休干部、律师等社会力量担任调解员,受理超龄、超时效,伤残待遇、劳务关系纠纷等案件,打破劳动争议受案范围与处理程序壁垒。创新“劳动维权+就业帮扶”相结合模式,在案件调处过程中贯穿职介服务,提升再就业竞争力和择业能力,助力劳动争议化解。2021年以来,通过搭建再就业平台,已成功帮助因劳动争议失业的150余人到四川金田纸业、华艺陶瓷等企业就业。

  探索异地维权。依托已建立的“合永江”合作机制,畅通“合江-江津-永川”三地维权绿色通道,探索异地委托办案和文书互认,今年6月,合江县劳动仲裁委接受江津区劳动仲裁委委托,在一月不到的时间两地成功调解一起工伤发生地在深圳、企业注册地在江津、劳动者系合江籍的工伤案件。自合作以来,积极主动为重庆籍79名农民工成功追薪196万余元。

  建立一站式联调中心。实行案件分级分类处理,实现“监察仲裁+法律援助+司法确认+就业帮扶”一窗式办结一站式处理。在临港园区成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驿站”,建立标准农民工工资速裁庭,开展法律咨询、案件审理、纠纷调解、司法援助等多项服务,突出共建共享。2020年以来,经合江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置换调解书87份,经合江县人民法院司法确认制作调解书40份,涉及金额780余万。(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