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3日电 近日,四川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互观互学活动在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启动。活动中先后参观了民建小学、碧桂园职业中学、德顺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小谷溪村、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通过展板介绍、现场汇报、沉浸式交流互动等形式,从不同层次、角度全面展示马边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和做法。
据了解,近年来,马边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推进“推普”进学校、进基地、进企业、进基层,创新工作方法,丰富活动载体,坚定把学普推普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富裕的固本之举、长久之策,奋力谱写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新篇章。
“三个步骤”实现学前学普新突破
具体而言,马边县通过“一村一幼”夯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基础。2014年,马边聚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建设“一村一幼”,按照“大村独立、小村联办、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先后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在123个行政村全覆盖建起140所幼儿园,实现彝家新寨修到哪里,“一村一幼”就配套建设到哪里,哪里有适龄儿童,学前教育就保障到哪里。

此外,马边县依托各级各界帮扶力量,整合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绍兴市越城区、峨眉山市等团队资源,广泛开展“园对园”“师对师”“师对幼”“幼对幼”“园对家”等结对帮扶,创新上线学前学普APP,发放“学前学普”专用教材10000余册,开展幼儿普通话情况测试并记录40000余人次,成功创建“学前学普”省市级示范园29所,幼儿普通话水平优秀率提升90.64%,“一村一幼”在园幼儿普通话合格率达97.5%。
马边县还注重集团办学互促共进,累计成立5个幼教集团,以5所县直属幼儿园为“总园”,3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为“分园”,89所村级幼儿园为“结对帮扶园”,实行领导、管理、研训、资源、考核“五个一体化”,搭建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文化共生的教学管理平台,通过提升“总园”、辐射“分园”、带动“结对帮扶园”,形成城乡幼儿园普通话水平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学前学普教育共同体。
“三个举措”推动学普推普新提升
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方面,2019年以来,马边通过公开招聘、考核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新招聘教师641人,通过专题培训、跟岗锻炼、教研共享等方式培训教师队伍,全县在职教师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水平占比达98.8%,教师普通话教育教学技能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升。

在推动文化融合互鉴方面,马边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金索玛合唱社团”“小凉山彝族刺绣技艺兴趣班”“小巨匠彝族银饰工作坊”,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阿依美格”校园庆典活动成功申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创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学校1所,县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43所。
在浓厚校园推普氛围方面,马边精心组织开展“推普宣传周”、主题经典诵读、“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手抄报、诵读中华经典等多种形式,让师生在经典诵读中感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魅力,从中华经典中汲取智慧力量。
“三个带动”延伸学普推普新广度
据了解,马边县通过校园带动家庭,创新打造“爱·回家”学普品牌,设计开发《亲子学普卡片》等教学资源,深入实施“六个一”工程(即每个家庭能唱一首经典民歌、背一首经典诗词、讲一个传统故事、玩一个传统游戏、知一个传统节日、承一个传统习俗),常态化开展“小手拉大手,学普进万家”“阿依学普感党恩”等主题活动,坚持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学普推普”促进群众就业机会平等、实现稳定就业增收、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学普行动向课外、向家庭、向社会持续延伸扩面,全县青壮年劳动力中熟练使用普通话交流人数占比从2019年的42.3%提升到2024年的65.2%,先后荣获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等荣誉。

同时,马边县通过机关带动社会,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四大家”班子成员合力抓、县级部门和属地乡镇具体抓的学普推普工作机制,制定印发学普推普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坚持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带头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形成以上率下、点面结合的全社会学普推普工作格局。
最后,马边县以城镇带动乡村,精心举办小凉山火把节和采茶节、村BA篮球赛、“孟获达斯”彝族式摔跤比赛、小凉山彝风马拉松等群众性特色节会活动,深入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下乡”等活动,激发群众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情,不断增强文化认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目前,马边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入选全国首批“文艺扶贫奔小康志愿服务行动工作示范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