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txsc > 中新网四川

四川道孚:雪域校园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2025年09月23日 09:5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3日电 (刘忠俊 何晓红 高绒卓玛)9月下旬,道孚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操场上,孩子手拉手跳锅庄,童谣伴着笑声回荡。这所扎根甘孜州群山间的学校,自建校以来,用50余年的坚守将民族团结种子播撒在1230名多民族学子心中,先后获甘孜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等称号,成为高原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样本。

书画展吸引学生们参观。道孚县委宣传部供图

  校园处处是“课堂”团结理念入人心

  “‘石榴籽’标语是不是说我们像一家人?”课间,学生次仁土登指着教室墙上的标语,向老师陈秀梅提问。这样的场景,是该校民族团结教育日常的缩影。从教学楼前“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标语,到操场旁融合唐卡元素与水墨风格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彩绘;从清晨校园广播里岳飞抗金、格萨尔王的英雄故事,到图书角的《民族常识》《雪域少年》等书籍、楼梯转角“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谚语木牌,甚至食堂餐桌贴画里孩童一起吃饭、学习的温馨场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了校园每个角落。“要让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孩子们天天能看见、能触摸的东西。”校长旦真说,这些精心设计的团结理念,变成孩子们日常能感知的具体事物。

  特色活动“活”教育民族情谊乐交融

  “56个星座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年深秋,学校“民族团结杯”红歌赛是校园盛事;孩子用嘹亮的歌声传递民族深情、歌颂美好生活。

  为让民族团结教育走出课本,学校创新打造“主题班会+竞赛展演+实践体验”三维课堂。主题班会上,老师带着孩子们做“民族服饰拼图”,用彩纸拼出藏袍、察尔瓦、汉服;书画展中,学生用唐卡技法画天安门,以水墨绘出《康定情歌》里的跑马山,用亮片粘出火把节的热闹场景,百余幅作品共同拼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长卷;秋季运动会上,孩子们无论是冲刺跑道还是协作拔河,都用青春的活力诠释着团结与奋进的内涵。 

  “上次艺术节,我和卓玛一起跳了锅庄,她还教我藏语‘谢谢’!”学生王喜惠称。如今,融合锅庄的豪迈、秧歌的欢快、达体舞的热情的歌舞表演,已成学校保留节目;每次演出结束,孩子们都会手拉手鞠躬,齐声喊出“我们是一家人”,成为校园里最美的声音。

  千里“手拉手”跨地域传温情

  “成都老师带来的VR课,让我们真切看到了大海。”说起送教活动,学生们至今难掩兴奋。依托对口支援政策,道孚城关二小与成都郫都区犀浦外国语小学、浙江金华婺城区环城小学等3所小学结成“手拉手”伙伴学校,每年都有外地教师跨越千里来校。

  每当团队抵达,孩子们总会捧着洁白的哈达,围在老师身边送上欢迎歌。成都教师带来的“智慧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高原孩子“走进”故宫博物院,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金华教师徐学慧的“趣味阅读”课上,孩子们跟着故事走进江南水乡,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在教研活动中,两地教师围坐讨论“如何在数学课里融入民族元素”,郫都区老师杨德容分享的“用藏族谚语教应用题”的方法,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靠近。”教师徐学慧说,临走时,学生给她寄来亲手绘制的唐卡,画面中,成都的熊猫和道孚的牦牛并肩站在雪山下,旁边写着“我们永远是朋友”。

  家校携手“扎深根”团结之花遍社区

  “阿佳(藏语为‘大姐’),这是孩子的成绩单,我再给您讲讲‘两免一补’政策。”周末,教师降央来到学生曲珍家,与家长亲切交流。学校78名教师与292户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将民族团结教育延伸到千家万户。教师班马拉姆走访学生陈军家时,发现孩子拼音基础薄弱,便主动提出每周上门辅导,还经常带着自家孩子和陈军一起做游戏、学知识;教师马芳则用“摆龙门阵”的轻松方式,给家长讲民族团结故事。

同学们欢迎远道而来的老师。道孚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参与酥油茶制作、教同学捏糌粑;还有些家长送来各类绘本,和孩子们一起品读民族英雄的故事。“邻里间经常串门,孩子放学后,谁家有空就帮忙照看。”曲珍的妈妈称。

  近年来,道孚县以“校园+社会”双轮发力,推动民族团结工作走深走实。在校园中,大力推广“民族团结”特色教学模式;在社会层面,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家庭、进寺庙”实践活动。同时,建立121个“石榴籽”工作站点,培育300余名“育籽员”,将民族团结服务延伸至基层群众身边,让民族团结种子在雪域大地深深扎根、结出丰硕果实。(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