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txsc > 中新网四川

泸州叙永: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2025年09月30日 13:3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30日电 (邹立洋)9月29日,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成都举行。泸州市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党委被表彰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叙永县枧槽苗族乡九龙村党支部书记罗肖同志被表彰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叙永县长期以来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奋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可。

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现场。叙永县委统战部供图

  红色彝乡结硕果:石厢子彝族乡党委的团结奋进之路

  石厢子彝族乡党委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红色石厢子·忆起过春节”红色村晚成功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阿布什塞村获批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乡党委以坚定的政治担当、深厚的文化滋养、务实的富民举措和创新的治理实践,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红色彝乡绚丽绽放。

  强化政治引领,构筑思想根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建成民族团结主题广场、川南土司博物馆等教育阵地,培育“石榴籽”宣讲小分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干部、党员、群众教育全过程,使“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离不开”理念深入人心。

  深化文化认同,凝聚精神纽带:深入挖掘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石厢子会议”及奢香夫人等反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资源。创新“民族节庆+红色IP”模式,将《石厢子1935》《三个铜板》等红色故事搬上舞台,打造形成全国示范的“红色村晚”品牌,以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筑牢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石。

  推动共同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坚持“红铸文魂、文塑旅形”思路,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高标准示范果园1200亩,打造“赤水河”甜橙品牌,借力本土网红“彝红兄妹”拓宽销路,年产值达1800余万元。积极发展特色彝家乐、民宿及文创产品,培育文旅新业态,带动旅游增收30余万元,实现户均增收2000余元。

  创新治理模式,促进交融互嵌:发挥“石榴籽”调解优势,创新建立“十户联治”机制,运用“村组干部+专业法官+彝族乡贤”多元调解模式,高效化解矛盾纠纷82件。成立跨省(区)联合功能性党支部,深化省际边界治理协作,有效维护了区域和谐稳定,促进了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嵌入、心灵相通。

  苗乡干部践初心:罗肖同志的为民奉献之歌

  自2021年担任九龙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罗肖同志以“产业致富+技艺赋能+文化铸魂”的创新实践,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团结奋斗,使九龙村先后荣获市级文明村、市级“六无”平安村等称号,将九龙村打造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鲜活样本。

  坚持思想领航,凝聚共识:结合苗族特色文化,通过苗歌、双语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和创新理论20余次。扎实组织“三会一课”、党员教育培训25次,提升村“两委”和党员队伍能力。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打造苗乡博物馆、文化长廊等地标4处,营造浓厚团结氛围。

  推动产业振兴,促进共富:立足省级品源保护地产品“峰岩乌骨鸡”优势,联合4村1社区党支部成立“苗裕农业科技公司”,建成配套加工厂,通过“产业园+村资公司+餐饮企业+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带动百余农户参与养殖,助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就业群众年均增收3000元。深入挖掘扎染、蜡染、苗绣等非遗资源,推动党支部与“秀成扎染蜡染公司”共建工坊,创新“专合社+工坊+村资公司+家庭”模式,变分散生产为集约经营;打造非遗传承基地,吸引俄罗斯研学团队等到访,文创产品远销海外,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余元。

  夯实稳定根基,建设和美乡村:联合乡贤、志愿者组建调解小分队5支;通过院坝会、村社干部会等方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余次。融合民族习惯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司法调解员+党员+乡贤”调解机制,促进情理法融合,实现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成银寨聚居点23户农户风貌改造,将九龙村银寨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典范。

  此次石厢子彝族乡党委与罗肖同志双双荣获省委表彰,既是叙永县民族工作丰硕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县委、县政府统筹领导成效的具体印证,更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新起点。站在新的征程上,叙永县将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不断巩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局面,共同描绘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生活幸福的崭新画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多叙永智慧与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