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在成都举办
2022年10月29日 21:0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9日电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29日下午在成都举办。论坛以“城市与我们:跨越边界”为主题,邀请项飙、何志森、茅明睿、马岩松、王笛、阿来、崔灿灿、徐冰等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分享。三联人文城市及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贾冬婷担任论坛主持人。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在成都举办。(三联 供图)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在成都举办。(三联 供图)

  作为三联生活传媒创立的内容品牌,三联人文城市以第一届人文城市奖为起点,确立了偶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奖、奇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季的双年模式,希冀在中国城市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促进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在成都举办。(三联 供图)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在成都举办。(三联 供图)

  2021-2022年人文城市季以“跨越边界”为主题,联结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思考者和实践者,通过展览、跨界论坛、城市共创项目等多样形式,试图思考在数字技术与现实空间交融的当下,人作为城市空间的主体,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

  在29日下午的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上,8位嘉宾分别从建筑、艺术、历史、文学等多个方面围绕“边界”进行了分享。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在成都举办。(三联 供图)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在成都举办。(三联 供图)

  在数字时代,客观上的边界似乎已经被打破。著名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的分享标题为“从虚拟网络到真实社交,如何重建‘附近’”。针对被数字技术侵占的“最后500米”,项飙提出从“最初500米”入手,唤醒我们的“附近”意识。建筑师、策展人、Mapping⼯作坊创始⼈、扉美术馆馆长何志森一直在研究城市中有形无形的“边界”,他从自己的过往实践出发,抛出了“无处不在的城市边界,如何共生”的问题。

  当数字媒介越来越参与到空间边界的定之中,人类的感官、社会组织和文化规范也因此发生变化。城市象限创建人、三联人文城市光谱榜合作搭建人茅明睿进行了题为《冷冰冰的数据,可以搭建出有温度的城市吗?》的分享。他从数字视角着眼,结合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计划的具体实践,探讨了以数据测度城市活力的可能性。建筑设计师、MAD建筑事务所合伙人马岩松的分享《当狂想照进现实,我们的城市怎么才更有爱?》,从其过往的狂想式建筑设计启程,探讨在虚拟时代的新现实下,建筑设计师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赛博化的虚拟现实,更提醒人们“在场”的不可替代性。作为成都人,历史学家王笛自上世纪90年代以微观史学的角度,将城市社会放到街头、茶馆等维度中观察,从公共空间中洞见城市的生活状态、身份构建、文化情境以及社会结构。此次出现在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王笛带来了新的问题:从茶馆到互联网,我们的日常生活被重塑了吗?当代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从故乡感与心理认同切入,带来了《我们的故乡,真的陷落了吗?》的主题分享。

  论坛最后,独立策展人崔灿灿和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带来了艺术领域的跨界思考。崔灿灿结合过往实践,进行了《新一代媒介现实下,还有什么跨界可能性?》的主题分享。徐冰提出了“艺术如何跨界实践”的新问题。

  关于“跨越边界”,这8个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讨论也没有止境。正如人文城市光谱论坛主持人、三联人文城市及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贾冬婷在论坛中表述,跨越边界,既是对新的媒介现实的跨越,也是人类对城市想象力的跨越。人们需要思考和实践,在网络化城市中如何建构日常的社会交往,如何在数字网络、行动者与城市空间的交集中,构建新的社群关系、创造公共新体验,进而催生出新的共同体。(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