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蜀道行”文化遗产展示推介活动暨名家蜀道行启动
2024年06月18日 16:3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8日电 (苗志勇)18日,“蜀道行”文化遗产展示推介暨文艺名家蜀道行活动(以下简称:“蜀道行”活动)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启动。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吉狄马加,叶延滨、邹瑾、梁平、娜夜、范稳、侯志明、郑晓幸、寒露、蒋登科、刘正兴、朱寿桐、邓子强、白浩、李晖、彭涛、左芝兰、钟显金等4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音乐家、文艺评论家等,以及来自主承办方相关负责人和川陕甘渝蜀道沿线城市的媒体代表,共计百余人参加活动。

启动仪式现场。活动主办方 供图
启动仪式现场。活动主办方 供图

  接下来,文艺名家们将在四川广元和陕西汉中等地,深入蜀道重要遗址的展示地、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历史名人的行经地开展采风创作。

  此次启动仪式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广电局、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文物局、中共广元市委、广元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全媒体)、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新传媒集团、蜀道研究院、中共广元市委宣传部、广元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剑阁县委、剑阁县人民政府承办。

  广元,是中国蜀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演绎着数千年的传奇与荣光,也书写着新时代的梦想和华章。当天的启动仪式上,胡占凡、吉狄马加、邹瑾等文艺名家表示,蜀道历史渊源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带,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文艺创作者既是历史的记载者,也是时代进步的开拓者。希望在本次活动的感召下,有越来越多的文艺创作者关注蜀道、走进蜀道、推介蜀道,挖掘提炼蜀道的文化价值,展示讲述蜀道的恒久魅力,以蜀道为途攀登文艺高峰,用更多精品佳作,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蜀道故事,共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文艺名家在剑阁县翠云廊行走蜀道。活动主办方 供图
文艺名家在剑阁县翠云廊行走蜀道。活动主办方 供图

  据了解,“蜀道行”文化遗产展示推介活动分专家学者蜀道行、文艺名家蜀道行、媒体蜀道行、拍客蜀道行四大类主题活动,分启动、实施、推广三阶段进行,相关活动从6月中旬持续到年底。

  在专家学者蜀道行主题中,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宫长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蔡东洲等知名专家学者将担任蜀道推荐官,结合蜀道考古调查和学术研究,深入浅出地解读蜀道的价值和内涵。

  媒体蜀道行活动期间,中央驻川新闻单位,将联动省级媒体以及蜀道沿线市县融媒体,深入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阴平道等沿线城市采访。

  在拍客蜀道行中,全球知名摄影师、社交网络影像创作达人将分批次来川,围绕蜀道标志性点位及沿线自然风光、文化传承、城市风貌等开展行走式创作,汇集系统反映蜀道的优质影像图片,打造面向海外传播的系列影像融媒产品,摄制外籍摄影师采风见闻微纪录片。

  据介绍,“蜀道行”活动还将深入挖掘蜀道历史遗迹、文化艺术、生态文明,扎实推进蜀道系统性保护研究宣传。活动后期,系列蜀道文化宣传推介产品将陆续推出。主办方将组织专家学者围绕蜀道考古调查与历史研究、文献综合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地理与环境工程研究、生态研究、研究史研究、资源数字化建设与研究以及文化与生态传承普及、协同创新研究等领域阶段性成果,发表系列权威解读阐释文章。广大文艺工作者将创作一批文学、摄影、美术、书法、音乐等文艺作品,艺术展现蜀道文化独特魅力。参与活动的媒体将聚焦蜀道沿线遗址遗迹、名镇名村、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等,创作系列视听作品,生动展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就、经济社会发展变迁、民风民俗传承延续。今年底,川陕甘渝四省(市)蜀道沿线媒体还将与中央媒体互动,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的形式,集中展示推广此次“蜀道行”活动成果,持续放大传播效应。

  同时,活动主办方还规划出版《蜀道文化遗产丛书》《蜀道图像集成》《寻路蜀道》《蜀道十讲》《蜀道诗文撷英》等蜀道文化主题出版物,汇编出版“蜀道行”文化遗产展示推介活动成果集,适时通过新书发布、研讨推荐等方式广泛推介蜀道研究成果,促进蜀道文化传承普及。(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