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专家学者齐聚蓉城 共话道孚文化传承发展
2024年06月23日 19:4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3日电(记者 王鹏)6月23日,“花开道孚,润道有声”道孚县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成都举行。座谈会邀请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康藏学科首席专家任新建,四川大学文化历史学院、中国藏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玉珠措姆,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专家学者和道孚籍本土文化人士对道孚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进行研讨交流。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民族宗教委、省文旅厅等省级、甘孜州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

 图为座谈会现场。道孚县委宣传部 供图
图为座谈会现场。道孚县委宣传部 供图

  座谈会上,道孚县委副书记、县长伍金泽仁在致辞中表示,“道孚是多元文化孕育之地、是红军长征路过之地、是民族团结和谐之地。举办此次座谈会,就是紧扣时代脉搏,凝聚八方力量,掀起‘头脑风暴’,碰撞‘智慧火花’,讲好‘道孚故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文化传承发展全过程,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为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县铸魂赋能。”

  近年来,道孚县始终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多层次多渠道推动文化传承普及和转化利用,打造了藏民居博物馆、自然生态博物馆、丝路甘孜龙灯牧场博物馆、八美别院等特色馆(院),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道孚段建设中构建起“一核一廊两基地”建设布局,全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就鲜水河畔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八美片区木雅文化传承发展、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扎坝文化传承发展、游牧文化和格萨尔文化传承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共同追溯道孚古老文化的源头,探寻其历经岁月洗礼而依然熠熠生辉的奥秘;深入剖析当今道孚文化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思索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让文化绽放新的光彩;同时,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让年轻一代接过文化传承的火炬,如何利用现代科技为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每年的安巴农耕文化旅游节,全县人民以各种形式,祈祷风调雨顺,吉祥平安,五谷丰登。‘安巴节’延续至今,已成为道孚民间最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对于道孚农耕文化,我们不仅要传承好,还要进一步创新发展。”座谈会上,来自道孚县本土籍学者七美多吉表示。记者了解到,道孚县第九届安巴文化旅游季系列文化活动将于7月下旬举办,届时游客可前往道孚参加传统文化活动、体验传统文化习俗、感受道孚文化魅力。

图为道孚县文化大数据县域平台建设启动仪式现场。道孚县委宣传部 供图
图为道孚县文化大数据县域平台建设启动仪式现场。道孚县委宣传部 供图

  座谈会上,西南民族大学向道孚县授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学道孚研学实践基地”;道孚县人民政府与甘孜州民族歌舞团签订文化事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共道孚县委宣传部与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公共文化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共道孚县委宣传部与四川省社科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签订《撰写<道孚县域文化研究性报告>委托书》;同时,还举行道孚县文化大数据县域平台建设启动仪式,推动道孚县文化数字化成果走向网络智能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承和发展文化,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将以此次座谈会为新的起点,积极探索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为推动全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中共道孚县委宣传部部长王琴华表示。

  道孚,昔称“道坞”,藏语意为“马驹”,因县城坐落地形如马驹而得名,素有“中国藏民居艺术之都”美誉。道孚文化资源富饶、文化底蕴深厚。据统计,全县共查明古籍、传统器乐乐种、地方戏曲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五大类文化资源点有417个,拥有国省级文保单位4个、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项。(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