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川剧文化传承与宣传推广人才培训项目交流会举行
2024年10月22日 19:5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2日电 22日,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川剧文化传承与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学员中期研讨交流会在四川传媒学院召开。四川传媒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项目负责人陈锦宣教授,项目承担单位编导艺术学院副院长王雪梅研究员,以及培训班师生、旁听学生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编导艺术学院院长助理陆薇教授主持。

研讨交流会现场。四川传媒学院供图
研讨交流会现场。四川传媒学院供图

  本次研讨交流会围绕“川剧文化传承和宣传推广”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媒体融合时代川剧的发展与传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利用新的媒介手段进行宣传、推广,培养年轻一代的川剧受众群体实现跨圈层传播,是川剧在现当代语境中实现传承与创新亟须解决的问题。

  陈锦宣结合行业现状,提出做好川剧宣传与推广应明确其价值意义、叙述内容以及渠道手段为何,希望学员借鉴其它“出圈”的传统文化宣传推广案例,通过本次研讨的共识性思考为川剧传播贡献力量。

  王雪梅介绍了项目承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用影像讲好非遗故事的做法及成效,希望持续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与资源,强化行业合作,整合川剧内容生产、宣传平台及人才培养等链条,通过多技术、多手段、多平台推动川剧走出去。

  本次培训班的学员们也在研讨交流会上积极发言,分享学习感悟与收获。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韦刚谈道,可以用更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宣传川剧,运用VR、3D技术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川剧文化。川媒蓉华艺术总监刘琪留意到川剧在年轻一代受众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较弱,提出川剧可与游戏、微短剧融合创新,以契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李婧围绕川剧的受众培养,提出可利用川剧操、研学等方式将川剧文化带入到中小学群体,帮助青少年知道川剧、了解川剧、爱上川剧。成都市川剧院徐淼结合当下川剧的“文旅融合”“媒介融合”的宣传与推广现状,提出川剧发展既要保留精髓,又要符合当下市场审美。成都东软学院教师钟小清则表示本次培训提升了自身的川剧文化审美与素养,启发自己结合视觉设计专业思索川剧艺术融入文创设计、IP形象打造、表情包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随后,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教师代表进行了交流。万鑫老师提出要以创新精神探索川剧的新时代发展路径,结合编剧专业知识推动传统川剧剧本新编,让川剧在二次创作中焕发生命力。李佩雯老师则以川剧《梦回东坡》为例,探究了数字时代下振兴川剧传承发展的路径,以期通过数字技术保护川剧,开辟川剧文化传播新途径,并助力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谢小萍老师提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是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出要让川剧走进大众生活,回应网络视听时代观众对“短平快”内容的观看需求。

  编导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此次也以旁听生的角色参与到培训班中,思考川剧未来发展。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学生刘铭昊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悟,表示青年人应担负起川剧传承的使命,探索川剧多形态、多渠道、多载体推广的路径。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学生肖福顺介绍通过学习川剧艺术与推广知识,提升了自己川剧评论、研究及剧本创作相关兴趣与能力。

  川剧文化要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顺应时代变化,拥抱新技术,开拓新阵地,在创作-传播-接受全链条上进行从内到外的更新和转型,实现文化生态的系统优化。本次研讨交流会以师生共创的方式,聚焦川剧文化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空间,推进川剧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助力川剧文化“出圈”。(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