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共振与时空错位:评《陈寿·三国志》舞剧中的叙事策略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四川天府演艺集团以舞剧《陈寿·三国志》为笔,将这千年史训淬入当代舞台,为观众绘制出一幅跨越时空的历史画卷,重现了陈寿“著书立说”的风雨历程,让我们得以通过戏剧舞台窥探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感受先辈们在钩沉稽古时展现的不屈精神与顽强力量。
该剧以史学家陈寿的著书历程为轴,聚焦其个体生命史,通过“别故乡”“倾著”“苦著”“尾声”四幕叙事与接近120分钟的舞台演绎,以权力干预下的历史书写、双目失明后的秉烛疾书等情节内容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历史真相的脆弱性与书写者的精神韧性。同时,演员精湛的舞美表演、振奋人心的音乐演奏,再辅以现代投影与实景道具相结合的视觉魔术,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赤壁之战等经典场景进行串联,以陈寿的视角展现了史官在权力压迫与他(陈寿)在真相坚守间的挣扎,将三国历史的厚重与个体生命的挣扎融并成一幅流动的史诗画卷。当观众沉浸于舞台表演时,剧作也通过其在叙事策略上别出心裁的设计,让人们在得以一窥历史的同时,更能开启“与陈寿灵魂对视、与三国深度交融”的诗意旅程。
该剧在叙事方面建构了独特的双重文本空间,一重为陈寿个人的史书撰写历程,采用线性叙事勾勒其从潜心倾注、苦著受挫到最终完成《三国志》的螺旋上升过程。另一重则是以逆向时序展开三国历史图景,由蜀汉衰落转折点的街亭之战(228年)倒至三国鼎立之势初步形成的赤壁之战(208年)。这种“镜像”叙事策略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双向互动,导演通过突破线性时空的桎梏,将叙事重心锚定在历史编纂者陈寿的精神领域,在现实困境与历史回溯的交织中,展开对历史记忆的考古。
一、历史记录的创伤性回溯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公元228年发动的第一次北伐中的关键战役,同时也是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失败直接导致北伐功亏一篑,并对蜀汉后续战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赤壁之战作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范式,此战不仅改变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成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起点,更直接奠定了蜀汉政权的生存基础,两场战役形成了“兴衰互鉴”的强烈对比。陈寿在《三国志》的编纂过程中,面对这两场战役造成的历史局势变化,以及蜀汉覆灭的既定结局,其历史书写必然浸透着强烈的悲怆底色。在该剧的叙事建构中,将街亭之战进行前置,这种演出编排方式实际上是以倒叙的手法映射了陈寿在撰写史书时的后见之痛——“当历史书写者已知其终局,所有前史都将被覆上一层宿命论的阴影。”舞台上,街亭将士以僵硬的肢体横竖定格在拒马上,后诸葛亮与诸将士又如骨牌般倾倒、堆叠在一起,与后续赤壁巨浪中蜀吴于战舰上船帆摇曳的昂扬舞姿形成尖锐对照,揭示“暂时胜利的虚影”与“注定失败的永恒”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舞台叙事的情绪协同
舞剧整体的叙事节奏实际上是在陈寿与剧中的历史人物进行“情绪共舞”来推动完成的,其表演动作与叙事编排渗透着身份互文。街亭之战中,诸葛亮斩马谡的整体情绪基调,与陈寿“倾注”心血后上交史书却受挫被贬离洛阳的情绪同步,使得历史书写者与被书写对象的命运与情绪发生共振,从而为舞剧本身增添了更多的观赏性。而在赤壁篇章里,舞台空间的物理分割与时间线的错位编排形成双重张力,进一步强化情绪共振的沉浸感:陈寿与赤壁之战演绎处于同一空间中,他坐在舞台前景,即便身患眼疾却仍奋笔疾书;中景部分多媒体幕布呈现出海浪效果,再辅以烟幕,烘托出后景处众将士挥舞旗帜、船帆舞动的宏大场景。此时的剧情发展来到了陈寿“苦著”时的尾声,史书即将完成,得以“重见天日”,这时的赤壁之战大胜则为陈寿著书的完成作了情绪上的铺垫,以达到结尾情绪升华的戏剧效果。时间线错位的刻意编排,一方面是需要达到整体的情绪一致,因为本剧的名称为《陈寿·三国志》,叙事的重心自然落在陈寿的执笔著书历程上,主线以陈寿的情绪的逐渐升温为基础的,故街亭在前,赤壁在后;另一方面,街亭与赤壁的演绎也为陈寿的精神困境提供情感容器——他并非在单纯地记录历史,而是在与历史亡灵进行跨时空对话。当赤壁的烈焰巨浪最终吞噬街亭散落的残羽,舞台形成“浴火涅槃”的视觉隐喻,昭示着“陈寿与史书”的新生,历史真相也终在光芒处显影。
三、传统英雄史诗叙事的解构
舞剧对历史情节顺序的颠覆,实际上是对传统历史书写的解构——后者往往遵循“开端-鼎盛-衰落”的线性逻辑。赤壁之战作为三国叙事的辉煌篇章,往往被赋予英雄史诗的浪漫色彩,而街亭之败则多被视为马谡刚愎自用的注脚。该剧通过将街亭之败前置,实则以“反高潮”策略消解胜利叙事的鉴赏惯性地位。当观众先目睹在街亭蜀汉的惨败与“诸葛亮斩马谡”的悲痛,后目睹赤壁大胜战舰帆船耀武的雄姿,传统历史剧的权力结构便被彻底翻转。
《陈寿·三国志》中两条故事线的交错表演与非线性的时空编排,恰如陈寿案头断裂又重续的琴弦,历史的音符没有在固定的琴柱上鸣奏,唯执笔者的心跳能为它赋予节奏。舞剧以街亭之殇为序曲,恰是对《三国志》“不虚美,不隐恶”史观的艺术呼应——当历史褪去演义的话本光环,那些被碾碎的尘埃,或许才是照亮永恒的真实星火。(作者系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2024级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袁泽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