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绵阳市仙海区召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大会
2025年07月30日 18:5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30日电 (曾云)7月30日,绵阳市仙海区召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大会。区党工委书记陈政与全区干部职工、驻区单位代表、行业重点企业负责人等各界宾朋齐聚,共商仙海文体农商旅全域融合发展大计,为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按下“加速键”。大会由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平主持。

活动现场。 杨勇 摄

  擘画三维蓝图  锚定“双向”靶心

  大会传达学习了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绵阳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随后,《中共绵阳市仙海水利风景区工作委员会关于推进文体农商旅全域融合发展、加快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共绵阳市仙海水利风景区工作委员会关于推进文体农商旅全域融合发展、加快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进入书面征求意见环节。

  会上,陈政对这两份纲领性文件作详细说明,为仙海勾勒出清晰的发展愿景:到2027年,全域实现旅游总花费超30亿元,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到2030年,文体农商旅全域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域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意见》以“12345”发展思路为指引,锚定“水美仙海、活力新城”建设总目标,以打造“水陆空”三维运动级境为抓手,大力“治水、植绿、增景、兴产”,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纵深推进“资源聚合、品牌打造、宣推引流、环境提升、主体培育”五大工程,推进品牌、业态、服务和体制机制融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仙海特色的文体农商旅全域融合发展新路子。

  其中,“全域特色文旅品牌”打造引人注目:一是打造“科文旅”融合体验首发地。用活用好中国(绵阳)科技城资源,联动中物院科技馆、两弹城等科技资源,推出“吃住行研学玩”一体的文旅模式,构建“串珠成链”的科文旅融合新生态;二是打造“水陆空”三维运动级境。“水”方面,建好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办好端午龙舟公开赛、尾波冲浪公开赛等体育赛事;“陆”方面,开发山地运动品类,建好体育公园和综合场馆,举办半程马拉松、铁人三项等品牌赛事,引入国际知名户外运动品牌;“空”方面,抢占低空运动赛道,激活全域三维实景建模和空域批复成果,加快5.5G试点,大力发展飞行体验、执照培训等项目;三是打造“听见仙海”精神乐园。推广“跟着音乐去旅行”,唱响“仙海想你的365天”,持续办好特色本土音乐活动,规划建设综合性演艺场馆,让音乐成为仙海文旅破圈的新密码。四是打造康养“漫生活”居住家园。不断丰富特色康养旅游产品,升级银发旅游全链条,引进社会资本,加快建成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康养生态集群。五是打造“水美仙海”全域融合共富区。以项目为牵引,打造城乡一体的生态景观带,深化“一村一品、一村一节”建设,培育农旅消费业态,构建沉浸式乡土体验新场景。

  《三年行动方案》则以“五大工程”细化路径:资源聚合工程。聚焦文化传承、生态人文资源整合及“文旅+”产业融合;品牌打造工程。锚定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和“科文旅”融合体验首发地三大目标;宣推引流工程。通过全媒体矩阵、市场营销及区域合作引流;环境提升工程。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市场监管体系;主体培育工程。重在壮大市场主体、强化项目招引和激活消费。

  聚力协同赋能  共绘融合新篇

  大会发布的两项规划引发关注:中国AOPA低空经济规划部主任段佳怡发布“数字仙海”及低空元宇宙规划,为低空旅游勾勒数字蓝图;湖北大学教授石岩详解《体育旅游发展规划(2025-2030)》,以运动为主线,构建“一核三带多节点”体育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提升业态融合科学性。

  企业代表们分享协同发展思路:喜来登酒店拟构建“主客共享”文旅体验生态圈,四川朗爱集团计划以数实融合激活消费潜力,烽映星光影视将通过“短剧+旅游”模式,扩大仙海“朋友圈”。

  大会还举行了仙海首批文旅推荐官受聘仪式,晋超、范宗荣、饶一星、张平、李梦雪等五位来自旅游协会、企业、演艺等行业领域的佼佼者被聘为仙海文旅推荐官。他们将用专业与热情,架起仙海与游客之间的情感桥梁,让更多人读懂仙海的山水情、人文韵。

  当天下午,分组讨论环节气氛热烈,代表们围绕两份核心文件畅所欲言、各献良策,为仙海文旅融合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大会虽已落幕,仙海文旅融合的新征程却刚刚启程。从“数字仙海”到“体育乐园”,从“数实融合”到“全域共富”,清晰规划、务实举措与多方合力,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目标愈发清晰。仙海正以文旅融合为笔,在山水间描绘绚烂新篇章。(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